童年翠峰湖抓青蛙的回憶

       翠峰湖,是生長在這裡山區周邊的大元國小校友永遠無法忘卻的故鄉,是永遠無法忘懷的共同記憶,每次聚會聊天都圍繞其間總有談不完的話題。山區沒有任何可以玩樂的設施,翠峰湖成為校友每二周放假三天休假回家時會前往的地方。

       「打水漂」「抓青蛙」是最常玩的,尤其「抓青蛙」更是其他學童未曾的獨特經歷。

       翠峰湖的地質屬斷裂的頁岩地質,沒有流動的溪流,不會流動的湖水、溪水,沉積的岩石不會受到沖刷滾動,湖邊所見的岩石都不會出現圓弧的外型,每塊都是稜角銳利的頁岩石片,是「打水漂」的最佳選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打水漂 《資料來源:知乎

 

       翠峰湖的溪水從周邊山坡流下匯聚在翠峰湖,但沒有從翠峰湖流出的溪流,因此湖水不會流動,外界物種如魚類、蝦類、蟹類無法進入,形成屬於自己物種的生活天地,蛙類是兩棲類動物,豐沛的水源便成為覓食繁殖的最佳環境。

       翠峰湖有許多種類的青蛙,最多的蛙類是「拉都西氏赤蛙」,比率約佔九成五以上。

拉都西氏赤蛙

       拉都西氏赤蛙身子比平地的青蛙瘦長,身體兩側有咖啡色條紋。這種青蛙,在低海拔也能生存。

       特徵:中型,♀5-6cm、♂4-5cm。背側摺粗厚明顯,又稱闊褶蛙,背部皮膚粗糙,為紅褐色或棕褐色,腹側有大黑斑。

       出現棲地:適應力強,常出現在住宅區附近之溝渠、水池、山路旁水溝或山區草澤,平常在陸地覓食,繁殖期時會移到水邊。

       繁殖與行為:繁殖期為全年,春夏秋冬四季皆可繁殖。因其為內鳴囊,所以叫聲小而細長,聽起來像關門聲或撒嬌聲。繁殖期時群聚於水邊,其卵粒常相連成長條狀纏繞在水中的植物上面,而有時會聚成團狀;蝌蚪為棕色,尾鰭透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拉都西氏赤蛙 《圖片來源:拉都希氏赤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拉都西氏赤蛙《圖片來源: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

       相信嗎!翠峰湖在民國50年代以前,青蛙多得讓人驚訝!也是梅花鹿、水鹿以及台灣黑熊活動的場所。

       翠峰湖水源由周邊山區雨水所匯集,屬獨立的高山湖泊,遠離其他溪河,溯溪魚類無法進入繁衍。每年秋冬雨水多,湖域廣達二十五公頃,翌年一月及整個春天則為枯水期,這時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大一小兩個湖面相連的水域,滿水位像葫蘆形,枯水期則似翩翩飛舞的蝴蝶,周邊露出不少的草澤泥地。

       翠峰湖以盛產青蛙著名,由於沒有魚類等天敵,數量多得不得了,讓人瞠目結舌,在繁殖季節,湖畔的青草上都為之變色,到處都沾粘纏繞著成團成簇的白色蛙卵,就像有人刻意遍地散佈的棉花團。

       翠峰湖有不少候鳥,鴛鴦為翠峰湖最珍貴的鳥類,湖的北邊水鴨活動頻繁。曾看過龜殼花、過山刀、眼鏡蛇等毒蛇,也許有蛙必有蛇吧!

       翠峰湖位在崇山峻嶺之中,以當年交通情況,糧食補給異常困難,生鮮肉類除自家養殖的家禽,逢年過節透過「魚菜舖」運補,幾乎沒有其他管道。因此可以食用的青蛙成為補充肉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大人和孩童抓青蛙的方法不同,大人使用秀梳仔(台語)(台語),孩童則是邊玩邊(台語)。

       秀梳仔(台語),發音siù-se-á/siù-sue-á,細竹子。竹子分支處,乾燥後彈性佳,過去常被用來當作體罰的器具。

       (台語),發音sut, 鞭打、甩打、抽打。

       (台語),發音hap, 用雙手合掌捕捉。

       林工傍晚下工回家順道湖邊(台語)些青蛙加菜,但整天勞力工作已經全身疲累,筋骨僵硬柔軟度欠佳,加以身上配戴很多林業使用的工具如開山刀、鐵鋸、便當.......,造成行動不便,只能在湖邊就近用開山刀砍下箭竹,去除分枝就是秀梳仔(台語),然後用的方式讓青蛙受傷無法跳躍,再拾取放入便當盒內帶回家當晚餐,如此方式青蛙無法久養必須馬上料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林工攜帶的便當盒之一 :早期 便當盒 蘭花 立體 鋁盒 《圖片來源:阿公的舊情人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林工攜帶的便當盒之二 :早期鋁製三件式便當盒飯盒 《圖片來源:庄腳柑仔店

 

       孩童體型嬌小靈活,抓青蛙用(台語)的方式。

       民國50年放假回家,母親吩咐第一次前往翠峰湖抓青蛙的記憶至今猶在眼前發生。

       「去抓水雞!」緊接著一只可以裝百斤米的大麻袋就和二只22公斤的麵粉袋就在眼前,吩咐年紀大的拿米袋,年紀小的拿麵粉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早期百斤白米袋 《圖片來源:吉嘉購物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早期美援麵粉袋 《圖片來源:美援麵粉袋

 

       「什麼是水雞!」,雞很怕水,怎麼會跟水有關係,難道雞養在水裡,會游泳,我家五位姐弟自小生長在山區,對這個新名稱實在摸不著頭緒。

       「媽!捉雞用手抓就可以了,需要用麻袋嗎?」五姐弟實在不知道這只百斤米的大麻袋有何用處。

       「去埤仔(翠峰湖)抓!你們現在放假,閒著沒事,去抓一些水雞回來,可以多做幾道菜下飯。」這是民國50年時,翠峰湖被發現後第一次放假回家,隔日一大早,母親要五位姐弟做的事情 。

       「最近發現一個很大的埤仔,那裡很漂亮,你們可以去那邊玩,順便抓一些水雞回來,不過,你們不會游泳,千萬不能下水玩。」但是這麻袋跟水雞,母親還是沒有詳細解釋。

       於是五位姐弟便與隔壁玩伴在兩家母親囑咐下,一起出發前往埤仔抓水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晴峰鐵路線晴峰埤仔大聚落。《航照圖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當年與隔壁校友 陳明來這兩家自民國39年大元山林場開始機械化集材便從「下港」到山區工作,多年鄰居有時是隔壁且是同鄉,交情篤厚,民國49年一起遷入離翠峰湖約1.5公里的晴峰埤仔聚落。

       晴峰埤仔聚落此聚落應在民國49年至55年,是三組集材機及伐木組工寮所在,約近百戶員工與眷屬居住在此,設有合作社。

       該聚落有一條可以縮短晴峰索道著點至聚落的山路,在晴峰運材鐵路線末端及翠峰湖附近的工人,覺得在颱風及豪雨季節交通中斷,走晴峰索道山路及晴峰運材鐵路線約有10多公里的路程,既浪費體力又浪費時間,因此開闢了另一條新路,由翠峰湖附近聚落直接到達翠峰運材鐵路線,這段山路坡度比較平緩,但路途很長,時常雲霧飄渺,箭竹高聳密集,野獸出沒,因此種種靈異傳聞出現,以訛傳訛,演變成魑魅(魔神仔)磐踞出沒的地方,走這段山路既驚且怕,通常需三五成群才敢走。

       這段山路沿途玉山杜鵑密佈,在每年四、五月盛開季節,聞著花香,摘食野果,讓人回味無窮。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晴峰鐵路線晴峰埤仔大聚落通往翠峰鐵路線的魑魅(魔神仔)磐踞出沒山路。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兩家隔著一片木牆居住,親如兄弟,命運十分類似,都是山區受到排擠輕賤,是裁員的主要對象,在組頭當家時期,每組運材的收入與裡組員的收支都需由組頭負全責,當時員工的日常生活所需,如:米、油、鹽、菸、酒、菜、豬肉、過年過節祭拜用品、牲畜、.......等都是員工消費合作社代辦,員工消費合作社售賣物品再加服務費及運費, 價格比平地羅東市場昂貴許多,簡直是剝削勞工,幾乎所有員工每月薪資扣除員工消費合作社的花費已經剩餘有限,如果員工不夠支付,年度結算時便得由組頭代墊。兩家都屬「下工」,生活非常儉樸,雖然未有赤字出現,但是兒女眾多,因此被各組頭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兩家子女都很乖巧,功課都很不錯,但是父母收入有限,姐妹都有成全弟弟的心理,弟弟也都不負期望,都完成大學學業,有固定平穩收入,擔負照顧年老尊親責任,也都讓尊親能夠頤養天年。

       兩家母親更像姐妹般相互疼惜,感情亙遠數十年直至母親亡世,兒女自然更為親密,時常在一起玩耍。

       自民國49年巨大神木被砍倒,翡翠般的翠峰湖被發現,名聞遐邇,讚歎聲音不絕於耳。翠峰湖的湖形特殊,有大小兩湖,中間有水道相通,滿水位時呈葫蘆狀,枯水期時像翩翩飛舞的蝴蝶,湖岸四周綠草披地。沿著湖的四周群峰環峙,雲霧縹渺,山嵐迷濛,如夢如幻,景致千變萬化,宛若是置身在薄霧之中的娉婷少女,神秘的讓人想一窺它美麗多變的面貌,天氣清朗時,湖面清澈如鏡,山影樹姿倒映在水面,掩映成趣,稱之為「翠湖倒影」,走在山林之間林木參天羅列著,處處充滿了原始的氣息,彷如走入了人間仙境。

       兩家兒女在嬉鬧中朝埤仔前進,約走1.5公里的山地運材鐵路,到達已經改換為柴油的五號集材機位置,開始下坡走伐木時臨時踏出來的山路,沿途巨木參天,濃密樹梢相接, 幾乎看不見藍天,時當正在砍伐集材階段,一路上時時聽到「樹木要倒啦!注意閃躲。」,「要注意腳下及頭上的集材鐵纜線,不要被纏住,以免發生意外。」, 伐木叔叔們及集材叔叔們不斷提醒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翠峰湖捉青蛙。《大元國小校友 陳明來提供圖片》

 

       在數人才能合抱的神木群中穿梭,美麗的埤仔在眼簾忽隱忽現,走出原始森林後, 是一碎石斜坡,草叢稀稀疏疏,不過卻有不少青蛙自草叢跳躍出來。在山區,這群孩子只看過螿蜍(台語)、樹蛙的蛙類,眼前這種青蛙從未見過,知道螿蜍(台語)是身體都有毒腺不能碰觸,樹蛙也不曾聽過可以食用,當生平第一次看到這種身子瘦長的青蛙,身體兩側還有咖啡色條紋,充滿好奇,也不敢隨便亂抓,但青蛙實在太多,終於有同伴叫道:「那是水雞!」。

       螿蜍(台語),發音tsiunn-tsî, 蟾蜍、癩蝦蟆。兩棲類動物。形狀像青蛙,行動遲緩,背部有疣,具有劇毒。

       「這是青蛙!怎麼會是水雞?」還是有人不相信。

       住在大元山的人都很純樸憨厚,有人從出生到長大從未下山到羅東,所以曾經鬧過笑話。其中有則流傳的笑話是,某人初次到羅東,看到路邊有人在小攤子吃豆漿油條,一邊喝豆漿一邊用油條在碗裡攪動,他不知道油條也是食物,回到山上即到處告訴人說,山下的平地人真奇怪,為什麼一大早就喝一種白色的濃湯,還用一根不知是什麼的古怪攪涼來喝,而且還吃著木棒。另外,有個人在平地望見田野裡的水牛,回到山上便四處形容,平地人養的狗都是好大一隻,頭上還長了兩隻角。

       「這是可以吃的青蛙,不是螿蜍(台語)!以前在平地,稻田裡常有比較大的青蛙,大家都以田蛤仔(台語)或田雞稱呼,所以這種青蛙應該就是水雞。」

       田蛤仔(台語),發音tshân-kap-á水雞(台語),發音suí-ke/suí-kue水蛤仔(台語),發音tsuí-kap-á,前三種台語發音都是青蛙、田雞、田蛙的名稱 。

       經過一番爭執討論後,水雞就是可以吃的青蛙,大家便開始比賽,看誰(台語)最多。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平地稻田常見田蛙-澤蛙 《圖片來源: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平地稻田常見田蛙-金線蛙 《圖片來源: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

 

       走完了碎石斜坡,繞過一小段草叢比較少的湖岸,到達兩湖交會的一大片看似無邊際的草原, 這邊是沖積平地,燈心草生長繁茂,每一簇草叢高度都超過膝蓋,當然草越茂蛙越多,在湖邊水湄或低窪的濕泥地上,任何一簇青草,只要隨便用腳一撥,都會跳出七、八隻甚至十幾隻青蛙。

       「好多青蛙, 趕快抓。」同伴們捉青蛙的時候,先用腳撥動草叢待青蛙跳出,大家像餓虎撲羊般地用手抓住往麻袋裡放,如此嘻嘻哈哈、左撲右撈、東跨西闖地在湖邊盡情地跑,玩得不亦樂乎。

       「有蛇,是龜殼花。」忽然有同伴驚惶失色,大聲喊叫 。因山區謠傳蛇有靈性,用手指頭指著蛇,以後手指頭會潰爛,於是同伴握著拳頭向前方示意。

       「不要去碰牠,讓牠自行離開。」

       提高警戒心,環繞湖邊草地,玩了兩個小時之後,輕易地便能捕捉到大半個麻袋的青蛙。力氣大的多捉一些,力氣小的少捉一些,每個人都是豐收,快樂地揹起麻袋循著原路回家。

       這大半個麻袋的活青蛙,正是一家人未來幾天,甚至一兩個星期的佐餐佳餚。

       媽媽們通常會先處理近兩天要吃的,其他放養在大型木製水缸裡。工寮裡家家戶戶都有大木蓄水缸,總有些工寮暫時沒人住,工寮裡的木製水缸便是放養青蛙的好地方,每隻木製水缸都備有木板蓋子,一旦蓋上,青蛙插翅難逃。而牠們生命力強,在蓄水的木桶裡活個兩三個星期毫無問題。

       媽媽們宰殺青蛙的方法是,用菜刀逐一把青蛙的頭剁掉,然後在青蛙肚皮上劃一刀,順勢即可將青蛙的皮剝掉,同時掏掉內臟。烹煮時,可依家人喜好口味蒸煮炒炸。

       掏掉的內臟可以飼養雞、鴉、鵝等家禽。

       只要吃過青蛙的人都知道,牠的肉質比雞肉、豬肉都細嫩鮮美許多倍,因此才叫「水雞」。

       五姐弟與隔壁玩伴吃完美味的青蛙料理,終於知道「水雞」的來由。

       抓水雞也變成每一位曾經住在翠峰湖周邊最獨特的童年記憶。

       抓青蛙,現代社會尤其是都市過著物阜民豐生活很難理解為何會去抓野生動物,這是當年在深山苦難生活中迫不得已的作為,只想「活著」。

       想活只能想盡辦法,當年在大山裡生活非常貧困,低層勞工工資非常微薄只有新台幣約60元(折合美金1.5元),糧食補給困難,平日都以醃製的胡瓜和罐頭果腹,加以天氣寒冷工作粗重需要體力,勢必增加生鮮肉類蛋白質才能補充,翠峰湖的青蛙多得無法想像,成為員工及眷屬捕捉的對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在翠峰湖捉到的青蛙,放在鋁製大臉盆內,後方花盆栽種的是當年遍山遍野的翠峰湖山區特產蘭花─一葉蘭。 《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後記:翠峰湖的拉都西氏赤蛙青蛙現今已經幾近絕跡。

       翠峰湖為全省最大的高山湖泊,海拔約有1840公尺,有別於一般湖泊的生態體系,全湖區呈凹型盆地,溪流只流入未見流出,皆未與其它溪流碰觸,所以魚類、螃蟹、蝦均無法進入,連南澳北溪的毛蟹都未見蹤影,整個生態自成封閉體系。

       民國四、五十年代以前的翠峰湖除蛇類及候鳥有捕食青蛙外,幾乎沒有其它天敵,甚至於湖內沒有任何魚類的蹤跡,所以繁殖環境非常理想,若以數量估計最起碼也有百萬之譜。當地的留鳥以畫眉類、鶯類為主或有少許幾隻以捕鳥、獸為食的鷹類,但這些都不是青蛙的掠食者。

       翠峰湖的青蛙數量已經銳減,主因是蘭陽林區管理處錯誤的決策,想藉湖水飼養增加營利,竟然野放吳郭魚、草魚、.......等外來魚類,蛙卵及蝌蚪被捕食殆盡,導致翠峰湖的青蛙幾近絕跡。

       湖泊生態造成嚴重衝擊,水草幾近被吃一空,原本棲息在湖中的水族和湖畔的兩棲爬蟲遭致浩劫。不只是翠峰湖,台灣許多湖泊亦有類似的狀況。公務機構欠缺正確保育觀念的放養行為,是有情?還是對於自然生態的無情?湖泊的原始面貌不再,猶如清秀佳人的朱顏已改,令人不勝唏噓。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