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真諦 — 老兵夫妻恩愛的故事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大量中華民國國軍官兵與眷屬隨中央政府渡海撤退臺灣。

1952年,為使國軍「新陳代謝,永保精壯戰力」,蔣中正政府建立國軍退伍除役制度。

1954年11月1日,行政院於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統籌規劃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及安置事宜。

1966年,由於業務不再局限於就業輔導,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蔣經國任退輔會主委

1956年4月28日,蔣經國就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代主任委員。5月4日,蔣經國除負責安排照顧榮譽國民之生活外,在舉辦中橫公路興建籌備會議並決定由退役軍人負責相關興建工程。蔣經國親自率隊踏勘中橫公路線,後因此線地質不佳作罷。中橫開工,率工作人員越過中央山脈。6月中旬,蔣經國率隊自谷關入山,由西向東,對中橫公路北線作最後一次的勘驗。蔣經國任輔導會主任委員期間,蔣中正曾再三囑咐:「你必須好好地照顧退除役官兵,就像照顧自己家人一樣!」

1956年5月成立榮工處在國內外建設重大工程,也是顧及退除役官兵之故。

1958年成立榮民醫院,照顧退除役官兵的醫療。

      

       以上是維基百科搜尋訊息

       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自此於海峽兩岸對峙,上百萬大陸人隨著國民黨政府遷台,「外省人」三個字也逐漸化為遷台大陸人甚至其子孫後代揮不去的代號。

       國軍撤退到台灣的 當時,台灣民生凋敝,經濟艱困,60萬大軍若長年駐紮必然雪上加霜,民國45年由蔣經國就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代主任委員,積極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及安置事宜。

       拔擢軍中年輕俊秀,鼓勵深造,甚至提供獎學金至國外深造,攻讀碩士、博士,這批俊彥學成歸國報效國家栽培,很多擔任大學教授或部會首長、對台灣富裕康壯奠下雄厚基礎。

       將官校級以上軍官,具大學以上學歷進入大學或中學任教。就讀初中、高中、大學的我都曾受教此類教師。

       尉級軍官或士官兵,可以執筆通文翰,安排至彰化永靖高中進修,畢業後等同師範學校學歷分發小學任教。大元國小許多教師如:張慕陶、黃烈樟、胡清晰、陳學聖、韓盛鑾、許德友、王楷基、何籓蓀、馮致中、周世明、.......均是。

       鄉音嚴重且識字不多,依軍隊編制管理,安排興建東西橫貫公路、拓寬蘇花公路、.......,完工後安排開墾梨山、福壽山農場、武陵農場、清境農場、.......,授予田地,讓退伍老兵足以安家立業。有些安排至國、民營單位擔任勞務工作。如:各級政府機構工友、私立學校工友、各地各處勞工、.......。從老舊照片裡可以看到當年退役外省老兵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開發雪山山脈林業的宜蘭森林開發處的員工也都是當年外省退伍老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蔣中正總統與夫人巡視東西橫貫公路。《圖片來源:臺灣路-蔣中正先生的巡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蔣經國總統巡視東西橫貫公路留影。《圖片來源:蔣經國總統中橫施工與視察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東西橫貫公路公路都以人力開鑿。《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人工開闢東西橫貫公路公路情形 《圖片來源:朱立倫臉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東西橫貫公路公路都以人力開鑿。 《圖片來源:榮民文化網

       這些退伍老兵有顯著特色,吃苦耐勞少怨言,為人謙恭有禮,服從性高,負責盡忠職守,人緣佳,堅守崗位不逾矩。大元山林場也有不少此類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排的退伍老兵,通常是一個工作單位安插一位退伍老兵。四公里有許多單位,因此聚落裡有多位退伍老兵居住。但是危險度超高的伐木、集材、裝材,考量安全顧慮則沒有安插,這三組全無退伍老兵。

       當時政府厲行「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光復大陸國土」、「解救大陸同胞」政策,並沒有長留台灣計畫,1949年有一個口號是:“ 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官兵他們堅信是能成功的,誰也不會去懷疑這個口號,台灣當地百姓也認為這些官兵可能不久會回去大陸。有一些退伍老兵想成家,本省籍父母大多數不會將健康女兒嫁給他們,以免將來離別無法見面。當時什麼樣的人才肯嫁這些低層老兵呢?不是殘疾就是智障。常常看見他們娶的媳婦,一瘸一拐地來了,或者嘴斜眼歪,都不少見。

       在山區往往需走長距離遠路,四肢缺陷行動不方便,擇婚對象多以語言障礙居多,大元山林場有多位退伍老兵夫妻都如此,或許幸福婚姻得來不易,都非常疼愛妻子,珍惜一切非常美滿,更因血緣遠的關係,第二代兒女特別美麗可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七號坑(翠峰)索道著點。《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東元後製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運材的索道,有時兼具載運員工與眷屬,上段發送點俗稱流籠頭,圖片是等待上客車的情形。《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空材車(車囝)正逐漸上拉至發送點的流籠頭。 《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提供圖片》

       民國49年離家下山就讀大元國小,在七號坑索道(又稱翠峰索道)等候上「客車」,候車半小時環顧窗外,有一位外省老兵特別讓人側目,總會多看幾眼。等候半小時是索道下端的著點要將滿載原木的材車重新定位調整平穩,以鶴嘴(山區林工稱為拄櫓)操控煞車器下送至材車停車軌道,然後將空材車(車囝)以鐵纜線繫上索道搬器,等候拖拉上流籠頭(發送點),作業時間約20至30分鐘。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著點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著點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擷取於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影片《翠嶺長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鶴嘴(山區林工稱為拄櫓)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這位退伍老兵可能在戰爭時嚴重受傷,整個嘴巴扭曲,歪斜至左邊臉頰。仔細聽旁邊工作同夥稱他為「老李」。言談中又聽到同夥叫他「歪嘴」,如此以外觀取的傷人綽號,但他總是不在意,笑顏常在不發脾氣。

       「老李」,本名李家友。因此同夥也有叫「家友」(台語唸起來更有那種親切感)。

       這20至30分鐘,「老李」跟同夥不必工作,只能休息聊天。不過,客車在索道下端等候員工或家屬上車的時間,卻是流籠頭(發送點)忙於工作的時間。

       「老李」在流籠頭(發送點)的工作是將材車的 「車心橫木」以上的原木以7分粗纜索綑綁,然後繫在纜車垂下的粗大鐵鏈上,「車心橫木」以下則以3分細纜索(約小指頭粗)繞過原木繫緊材車(車囝),讓原木堆和材車(車囝)分離方便運送。索道下端「著點」則做相反程序讓原木安放在材車(車囝)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溜放材車先將 「車心橫木」以上的原木以7分粗纜索綑綁,然後繫在纜車垂下的粗大鐵鏈上,「車心橫木」以下則以3分細纜索(約小指頭粗)繞過原木繫緊材車(車囝),讓原木堆和材車(車囝)分離方便運送。《圖片來源:打開台灣林業史 八仙山50年的伐木歲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空材車(車囝)往上拖拉時以5分粗纜索綑綁材車(車囝),3分細纜索(約小指頭粗)不用放置在空材車(車囝)上。《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工在流籠頭(發送點)作業情況。《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工在流籠頭(發送點)作業情況。《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另一項工作是將索道牽拉上流籠頭(發送點)的空材車(車囝)解開纜線,然後等機房拉至上方空材車(車囝)停車場,等候機關車拉到鐵路線最前頭的晴峰索道「著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機房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機房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擷取於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影片《翠嶺長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索道工在流籠頭(發送點)作業情況。《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滿載原木的材車往下溜放情況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滿載原木的材車往下溜放的剎那情況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有些員工不願走山路,冒險攀在空材車(車囝)前往流籠頭(發送點)《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索道流籠頭(發送點)通常架設在空曠的懸崖峭壁上,方便滿載原木的纜車遛放,「老李」住處緊靠流籠頭,中間只相距5公尺左右,房舍建在石塊堆砌的基礎上,沒有設置欄杆,出門一大步便是深達數丈的「崁腳(崁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古魯索道發送點(流籠頭)架設地點都在空曠的懸崖峭壁邊緣。 《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七號坑索道流籠頭(發送點)聚落,老李住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約民國50年,「老李」住處有女子出現,他再也不和同夥閒聊,每次工作30分鐘空檔就回住家,和女子比手畫腳,逗得彼此哈哈大笑,其樂融融。

       原來「老李」經同夥撮合,新娶媳婦,這段得來不易的婚姻,他特別珍惜,樂在幸福甜蜜的氛圍裡。「老李」的岳父陳阿枝,是同一工作地點夥伴。

       民國51年,美滿的家庭有了「愛的結晶」,是位美麗的公主,「老李」更是呵護妻女,滿臉歡笑,除工作外總是逗留在家裡,抱著愛女親暱。

       民國53年,「老李」又得一女,整個家庭除歡笑聲外,還夾帶著嬰孩的哭聲,流籠頭(發送點)已不是沉悶的鐵纜線金屬的撞擊聲,而是充滿喜樂的氣氛。

       兩女健康成長,這在大元山區翠峰以上特別少見難得孩童如此健康,顯見妻子在懷孕及哺乳期間得到充分蛋白質補充,吃的肉類鐵定很多,可知「老李」昔日省吃儉用有些積蓄,經濟情況不錯。

       門外是深數丈的「崁腳(崁跤)」,二女蹣跚學步,「老李」工作空閒時間便抱著愛女,不讓她們靠近崖邊。

       「老李」經常到山下羅東購買漂亮洋裝,讓愛女打扮漂漂亮亮,這種有「蕾絲」及褶襉羨煞女同學,紛紛議論「世上怎會有這般好看的服裝」。

       民國55年,離家到羅東就讀初中,每當寒暑假回到山區,路過七號坑(翠峰)索道流籠頭(發送點)等候客車,卻不再看見「老李」全家蹤影,當時猜想可能考慮妻女安危搬離山區,到平地另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排其他工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七號坑(翠峰)索道流籠頭(發送點)索道工合影(老李不在裡面)。《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麗鳳提供圖片》

 

       2008年發起「大元尋根」,返校登山時結識兩位年紀差距蠻大的學妹,相談融洽,都懷著對故鄉的念想,下山一次拜訪,一位學妹稱她的父親是山區著名「歪嘴」。這位當年「美麗女孩」已經是祖母,八個孫子孫女外內阿嬤了,平日含飴弄孫,家庭美滿。

       言談中知道,「老李」並沒有離開大元山,而是搬到晴峰索道流籠頭(發送點),那時家父在晴峰索道著點,雖然同一單位卻是上下兩端,因此無法見到「老李」及其家人。

       大元山林場裁撤,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排「老李」至宜蘭森林開發處。

       「老李」自林業退休之後,舉家居住冬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至今仍然時時派員問候,照顧她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晴峰索道發送點(流籠頭)全體員工合影(老李不在裡面)。 《大元國小校友陳麗鳳提供圖片》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金錢能帶來幸福,但不等於幸福,亞里斯多德曾說﹕「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由老李夫婦二人皆有缺陷,在山區物質貧困又乏娛樂下,但能知足安樂,感受知足的樂趣,其恩愛遠勝豐衣足食的家庭。蘇格拉底曾說「幸福的祕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的資源,而是發展知足的快樂。」是說明幸福來自於個人,減少各種不同的慾望與需求,學會感受知足的樂趣。老李夫婦不就是最好的明證。

       麥克阿瑟曾在演說中引用西點軍校的校歌歌詞「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清楚表達了老兵英雄遲暮的無奈與歲月的無情流逝,但卻從未有人提過老兵的太太。老兵跟他的妻子怎麼相處?又是如何度過他們的婚姻?傷感的是要不了多少年,“老榮民”在整個台灣就將絕跡,“老榮民”也將成為歷史名詞。也許歷史根本不會記錄他們這群渺小而卑微的小人物,他們的慘淡一生也被輕易抹滅,但老李夫婦彼此能一輩子相愛相守「貧賤恩愛夫妻」的一生,卻是留給在大元山成長的我們這一代,見證了「真正的幸福」。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