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 編號49-m0103-064

※ 航照圖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編號49-m0103-064 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編號49-m0103-064 航照圖是民國38年1月18日美國空軍拍攝,由於拍攝時間為該年該開始的1月,因此可視為民國37年的開發狀況。

航照圖呈現大元山林場最早時期的地表風貌。

擷取四處部份航照圖做詳細判讀:

擷圖一:四公里林業開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擷圖一:四公里開發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從四公里附近1號坑(溪)及2號坑(溪)往上至大元山稜線是原始森林紅檜與扁柏分布地帶,林木茂盛,成為大元山最早開發的林區。

四公里山區的紅檜與扁柏原始森林必定生長得非常高聳挺拔,才能做為架設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的原木。

架設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必須使用挺拔少枝節的原木,每株必須實心沒有腐朽,直徑寬約1公尺,樹高30公尺以上,換言之:如此巨大原木樹齡需千年以上的神木,砍伐之前必須具備根株直徑寬1.5公尺以上,樹高50公尺以上的樹木才能達到索道架設條件。

四公里此時尚未成為林場後勤單位,沒有固定完整的木造房舍,僅有零星分散臨時搭建的工寮。

沒有機械式的架空索及集材機,只能使用人力方式,砍伐後的原木使用木馬或木流籠(木滑道)將巨木拖運至止檔場,再以人力方式使用簡單的橇桿(拄櫓)將原木裝上材車。

1號坑(溪)及2號坑(溪)均有木馬滑道或木流籠(木滑道)的痕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流籠(木滑道) 圖片來源:太平山開發史 林清池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馬拖運工 圖片來源:太平山開發史 林清池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頭止檔場 圖片來源:太平山開發史 林清池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巨大原木藉由人力拖拉在簡易的木馬道上 圖片來源:八仙山林場史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運用株櫓逐步將木材撬至材車上。 圖片來源:舊太平山林場日籍員工後代松本良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早期集材場只能以人力運用株櫓逐步將木材撬至前方斜坡,然後堆放在材車上。 圖片來源:大元山工作站退休員工吳鋅泉

 

擷圖二:工作站林業開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擷圖二:工作站開發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從工作站附近3號坑(溪)往上至大元山稜線是原始森林紅檜與扁柏分布地帶,林木茂盛,成為大元山第二處開發的林區。

工作站此時已有三棟永久固定的木造建築,其中二棟是辦公的事務所和派出所,另一棟當員工宿舍。

如四公里林業開發,沒有機械式的架空索及集材機,只能使用人力方式,砍伐後的原木使用木馬或木流籠(木滑道)將巨木拖運至止檔場,再以人力方式使用簡單的橇桿(拄櫓)將原木裝上材車。

3號坑(溪)有木馬滑道或木流籠(木滑道)的痕跡。

 

擷圖三:五號坑(溪)林業開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擷圖三:五號坑(溪)及六號坑(溪)開發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5號坑(溪)及6號坑(溪)往上至大元山稜線是原始森林紅檜與扁柏分布地帶,林木茂盛,成為大元山第三處開發的林區。

5號坑(溪)及6號坑(溪)山區是大元山區材質最優之一,日據時期就在山區工作的耆老回憶當年情況,至今仍回味無窮。

沒有建築物痕跡,伐木及集材作業員工必須返工作站或四公里住宿。

此時僅止於伐木,沒有集材使用木馬滑道或木流籠(木滑道)的痕跡。

逢災必崩,讓林工苦惱的七號坑大崩山已經形成。

 

四公里運材鐵路已經成形

四公里運材鐵路已經初現,但沒有機關車拖拉,必須使用原始簡單的橇桿(拄櫓)工具,以人力方式約需五至六人將原木裝上材車,裝運好原木的材車約20多車左右時,便一起出發,材車以人力放送至四公里,再交給另一組人員放送至鞍部索道發送點,然後用纜線架空的索道運送至古魯,索道分為鞍部(暗霧)索道與古魯索道,兩索道之間的地名是中間,原木抵達古魯後傾倒到集材場,再以橇桿(拄櫓)及繩索用人力裝上卡車運送到羅東。

早期四公里運材鐵路考量人力放送順利,最大坡度6.3%,是大元山林場運材鐵路坡度最大,其他鐵路為2.0%至2.5%。

從古魯集材場卸下原木的空材車經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再以牛隻將空材車拖引回裝材起點。

線    名
起    迄    站
長度

最大坡度

最小半徑

單位:公尺

橋樑數

(總長)

隧道數

(總長)

機關車

臺數

大元山線(四公里線) 鞍部索道(暗霧索道)發送點翠峰索道著點 7.86 km 6.3% 20 88 (570 m) 1 3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舊太平山林場使用人力駕馭材車 圖片來源:舊太平山林場日籍員工後代松本良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舊太平山林場以牛隻將空材車拖引回起點 圖片來源:舊太平山林場日籍員工後代松本良一

 

木馬運材

資料來源:陳文濤,玉山林區之木材生產,《臺灣林業季刊》 ,1966年

木馬路係在山坡上開一適當坡度之路面,每隔0.4~0.6公尺距離,以小圓木一根,橫置路面,宛如枕木,此謂之盤木,通常為長1.0~1.5公尺,直裡6~9公分之圓材,兩端打入小杙以固定之,木馬裝載木材運行其上,木馬路最適當之坡度為6~10%,若急坡度達18%或緩坡度至4%,在10公尺以內之距離,尚無大礙,過長則不適於運輸,蓋斜度超過12%,則於雨濕時,因滑降力過大,於拖曳時,易生危險,反之,斜度在4%以下,滑降力隨之減少,拖曳需大力,以致易於疲勞。木馬路之築造,必須極力避免鑿山,但有時因地勢關係,須進行鑿山架橋等龐大工事,約可分為路面工、半橋工、橋樑工者,利用山坡原形以架橋也,一端架於山坡,他端豎立橋腳,其上架以橋桁,再以盤木橫置山坡與橋桁之間而成。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馬與木馬路構成圖。 資料來源:陳文濤,玉山林區之木材生產,《臺灣林業季刊》 ,1966年

木馬之構造,隨積載量裝貨方式,與使用地點而稍異,惟大體上成同一形態,如圖11,即以二支硬木之滑走板為主骨,上置楞木4~5支,再為裝積木材方便起見,加裝兩塊台木,以一端作成船底形,俾便於滑走,在拖拉時,用帶狀之「袈裟」,結在楞木上,而木馬工人,以手和肩拖引其一端,主骨之硬木,長2.0~2.7m,厚4cm,寬12~18cm,大抵均用櫧樹木材充作之,惟要光滑,二根主骨間之距離,前端較後端為狹,木馬路之坡度不大者,前端之距離,較後端狹3cm,路之坡度急大,前端之距離愈縮小,坡度高至16%時,前端距離較後端狹小14cm。惟前端多較後端狹6~9m,二主骨之後端距離,大抵為36~40cm,搬運距離如在10公里以上,則積載量減少,因木馬工人將木馬背負至土場, 故木馬之重量須減輕,主骨之長度減至2·0m,寬度減為12cm,主骨間之距離,改成為30cm,使其全部重量減至30kg以下,俾便搬運,主骨與盤木接觸處,務求平滑,要以油或蠟浸透。木馬工人將裝載木材,以繩索緊繫於木馬上,然後曳引沿木馬道運行,路面之盤木,與木馬主骨底面,須充份塗油,使易滑行,嗣後僅在搬木上於木馬通過部份塗油少許即可,如此在適當坡度之路面,無需多大牽力,僅可巧妙地操縱,即能順利前進(如照片6)。木馬每台裝載量約0·5~1·6公尺,但因路而狀況運輸距離而大不同,木馬裝積功程,如以3人或4人為一組,每台裝載1立方公尺,平均每小時可裝5~6台,每日可裝40台,其每日運材量,則視距離而定。其例如下表:

木馬之運材量
運材距離 (公尺) 裝載量(立方公尺) 一日搬運次數 一日運輸量(立方公尺)
400 0.5 8 4.0
730 0.5 6 3.0
1,000 0.5 4 2.0
1,600 0.5 3 1.5
2,000 0.5 2 1.0
4,000 0.5 1 0.5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馬運材。 資料來源:陳文濤,玉山林區之木材生產,《臺灣林業季刊》 ,1966年

 

擷圖四: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擷圖四:鞍部(暗霧)‧中間‧古魯索道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從海拔約550公尺的古魯至海拔約1000公尺鞍部(暗霧),陡升450公尺,必須架設兩座索道才能運送原木,此時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運量不多,在山坡地面造成痕跡不明顯。

古魯集材場此時已在使用。

以古魯索道為起始的山路,後來逐步闢建為運送銅礦的鐵牛以及載運原木10輪大卡車行使的古魯林道,民國38年已經成為員工往返山區必經之路。

古魯、中間和鞍部(暗霧)沒有固定完整的木造房舍,僅有零星分散臨時搭建的工寮。

架設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必須使用挺拔少枝節的原木,每株必須實心沒有腐朽,直徑寬約1公尺,樹高30公尺以上,換言之:如此巨大原木樹齡需千年以上的神木,砍伐之前必須具備根株直徑寬1.5公尺以上,樹高50公尺以上的樹木才能達到索道架設條件。

如此巨大原木想必從最早開發的四公里山區取得,以此推算:四公里山區的紅檜與扁柏原始森林必定生長得非常高聳挺拔。

索  道  名 起    迄    站

斜距 單位:公尺

平距 單位:公尺

仰角

高低差 單位:公尺

古魯堀田氏/大元堀田氏 古魯中間 737 657 27 343
鞍部堀田氏/暗霧堀田氏 中間索道發送點(四公里鐵路) 467 420 26 210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架設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必須使用挺拔少枝節的原木,每株必須寬約1公尺,樹高30公尺以上,換言之:如此巨大原木樹齡需千年以上的神木,砍伐之前必須具備根株寬1.5公尺以上,樹高50公尺以上的樹木才能達到索道架設條件。應是最早開發的四公里山區砍伐的原木。圖為古魯索道發送點。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區的木材由蹦蹦車拖拉至鞍部,經鞍部索道及古魯索道,再由柴油發動機用鋼索將材車牽繫下放至照片中左邊鐵軌,然後傾倒集材場,改由卡車運載至羅東竹林。遠景的員工宿舍在民國五十八年時被洪水沖垮,死傷許多員工及眷屬。 圖片來源:大元山工作站退休員工吳鋅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架設古魯索道與鞍部(暗霧)索道必須使用挺拔少枝節的原木,每株必須寬約1公尺,樹高30公尺以上,換言之:如此巨大原木樹齡需千年以上的神木,砍伐之前必須具備根株寬1.5公尺以上,樹高50公尺以上的樹木才能達到索道架設條件。應是最早開發的四公里山區砍伐的原木。圖為從客車仰望古魯索道發送點(暗霧流籠頭)。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古魯集材場 圖片來源:大元山工作站退休員工吳鋅泉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