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福澤綿延三代的感人傳說

       這是一則傳頌在大元山林場老一代感動人心的美好傳說,我等第二代知曉的並不多,只有偶聽耆老提及才略知一二。

       故事發生在10號聚落。

       10號聚落位於翠峰鐵路線,大元山蒸汽集材機使用最興盛時期約在民國41至48年之間,作業範圍幾乎在10號聚落及晴峰索道附近山區,10號聚落可說是大元山除四公里外,最大的員工居住聚落,當時有三組集材機組和伐木組的林工居住此處,因人數眾多需要消費還設有員工消費合作社。

       10號聚落讓校友最難忘記的是機關車庫前的橋下有一大片的薄荷,每逢兩週放三日假回家,午餐時分機關車司機回家吃飯,饑餓難耐的同學只好拔薄荷葉充飢。

       10號聚落的山坡還有大片的八角蓮,不僅面積廣大且非常茂密。

       民國48年之後,集材機組人員移往晴峰山地鐵路作業,10號聚落開始沒落,員工消費合作社隨之搬離,只剩機關車駕駛及助手,還有幾位鐵道工住在此地工寮,這些勞工多數獨身,只有兩戶有家眷。但這兩戶家眷居住時間前後有段差距,就讀大元國小的校友也相距多屆而彼此不認識。其他機組員工離去遷往晴峰,鐵道工成為離群索居的群組,平常埋頭工作,機關車拖拉的客車瞬息通過,雙方只對望一眼,甚少與上山下山的林工接觸,況且時間可以消失記憶,這則讓人感動的故事隨著10號聚落沒落導致往後再也無人談起,最近10幾年整理大元山林場資料,訪談耆老時再度提及,覺得值得讚美的故事理應傳頌。

       遺憾確實情況無法詳細掌握,只能約略敘述,就列為感人的傳說。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0聚落 《航照圖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山區林業勞工每日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清晨上工作業說不準沒多久就是體無完膚 血肉模糊的血淋淋遺體運回家。

       一位伐木工的遭遇就是如此殘酷,遺下妻子和一對兒女。

       家庭的頂樑柱倒下,悲慘的命運才剛開始。積欠多時的合作社賒帳必須馬上結清,必須立即騰出工寮住處離開山區,已經面臨捉襟見肘毫無積蓄的困境,哪裡有餘力張羅喪葬費用。

       離開山區到哪裡謀生,子女將來生活扶養和教育如何籌措,民國40年代前期的社會充滿男性為主的沙文主義,婦女就業非常困難,尤其山區普遍多數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連自己姓名都無法書寫,一旦離開通常只能選擇賣身下海到色情場所或到大都會城市富豪家庭當「下女(女傭)」。

       當時社會以「趁(賺)呷(吃)查某(女子)(整句以台語發音比較貼切)」來概括此類淪落色情場所不幸遭遇的風塵女子,其意是想讓家人能有存活下去的一口飯吃,走上這條坎坷的悲慘道路絕不是貪圖享受或奢望外表穿著配戴光鮮亮麗,甚至誤會為好逸惡勞,其實通常都有不堪的泣血遭遇背景,有些是為了還清家裡長期背負的債務,有些是讓家人能有稍微溫飽的日子。

       台語「趁食查某」,發音thàn-tsia̍h-tsa-bóo,就是「妓女、應召女郎。以賣淫為生的女人。」的意思。

       「下女(女傭)」,顧名思義就是社會地位卑賤待遇微薄,仰人鼻息毫無人性尊嚴,打罵隨主人任意。當時的台灣「下女」與現今「外傭」相比簡直相差得天高地遠,沒有保障,沒有社會福利單位關懷,若是受到委屈或傷害根本求助無門,無法申訴只能任由踐踏。

       傷心慟哭,萬般無奈,妻子走投無路,前面人生路途黯淡渺茫,毫無把握毫無希望,眼前如此經濟拮据的困境簡直是絕望之路,心想只能帶著兒女走上絕路。

       鄰近一位老兵退伍的鐵道工走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人生歷練豐富,深知當年的官僚對不識字的文盲員工一向「吃人不吐骨頭」作風,吃定落難的弱勢無助底層,老兵不忍心新喪寡母帶著孤兒孤女走上絕路的場景,眼見這個傷心家庭即將破滅,心底的憐憫疼愛油然而生,慈悲善心大發,不但結清員工消費合作社積欠的所有賒帳,還帶著她們全家伴著遺體下山到羅東協助處理所需葬禮費用。

       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自此於海峽兩岸對峙,國軍撤退到台灣的當時,台灣民生凋敝,經濟艱困,60萬大軍若長年駐紮必然雪上加霜,民國45年由蔣經國就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代主任委員,積極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及安置事宜。

       大元山林場也有不少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排的退伍老兵,通常是一個工作單位安插一位退伍老兵。

       安排至翠峰山地鐵道工的這位老兵不知曾經參與多少大小戰役,出生入死方才保得性命,在殺戮戰場看多了血腥,看透了生死,原本孤零零孑然一身的獨身漢,冰涼的內心開始有溫暖的血液湧上,他需要一個家庭,一個迎接圍繞慈悲、互愛、和樂的新生命,能有相互關懷的佳偶,他需要有疼愛的兒女在旁陪伴,也需要妻子滿滿的愛意,大家一起營造快樂、甜蜜、幸福的氛圍,讓此生沒有平白虛度。

       回到山區,老兵收留多災多難必須顛沛流離的她們,多年鄰居深知彼此的種種,相互瞭解對方的「好」,她也非常感念老兵的體貼關懷值得信任,絕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守喪結束在眾人祝福期望下決定共組家庭。

       原本是一齣慘絕人寰的悲戲,終以喜事收場,這是天助人助的美事,積善人家慶有餘,往後這戶甜蜜家庭還發生讓人感動的劇情。

       老兵孤獨的身影從此多了可以掛心的兒女,身邊積蓄有了可以花費的對象,沉浸在滿是恩愛甜蜜的氣氛中,不再是滿腦戰場的廝殺或血腥的人間煉獄,不再是往昔滿腦的生命無著,感覺活著有了意義,努力充滿希望。

       她感恩老兵的疼愛,給了再次的幸福,決定將女兒過繼。

       老兵付出所有的愛,養育得來不易的非親生兒女,提供學費直至大專(民國57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前,大元山區勞工子女因貧困因素少有大專以上學歷。)也下定無私的決定,不生育自己的後代。

       過繼女兒是報恩,但並非事事順意,為著傳承香火招贅可能導致錯過幸福婚姻,老兵著實不忍心。

       老兵往生前囑咐恩愛妻子,感謝她多年來給予的幸福,度過原本應該漫長孤獨的歲月,要她回歸原本的夫婿族譜裡並列神主牌接受後代子孫的祭祀,自己魂魄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雲遊四方,甚至可以毫無牽掛回去大陸老家與思念的父母久離的家人在陰世團聚。

       伐木工兒子非常孝順,感念養育栽培的恩澤,深知若沒有繼父的愛心就不會有今日成就的我,知恩,感恩,進而報恩,不忍繼父淪為孤魂野鬼四處飄盪,將自己第二兒子過繼老兵為孫,與自己親生父母同樣可以同享後代的香火,讓德澤佳話流傳子孫。此舉著實令人衷心感佩讚嘆。

       人間有溫情,處處有歡笑,老兵的付出感動多少人的心。

       往昔傳統觀念將往生後的香火祭祀比在世時看得還重視,認為這才是萬年長久享有的福澤,人生只是短暫過客而已,寧可受苦受難也要想盡辦法達成。

       現代社會普遍認為眼前看不到的都是虛幻,不是真實,忘記了祖先遺訓裡「源遠流長」的精神涵義,多數都認為香火祭祀傳承是迷信,已經將祖先牌位視為家庭裝潢中礙眼的累贅,甚至害怕被貼上「觀念迷信落伍」的標籤遭到恥笑,早已將神主牌擺放在寺廟祠堂裡,祖先福蔭子孫的德澤幾時溯源感恩。

       以名利為衡量的社會標準,恩義被視為虛妄無關緊要,人心改變何其迅速?

       活在當下不斷反覆記憶,時時懷著感恩的心,善惡在人心,知恩圖報的伐木工兒女讓人感受何等善良。感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事,懂得感恩圖報的人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古德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烏鴉尚知反哺,羔羊也懂跪乳,知恩感恩並圖報方是此生俯仰無愧。

       有感恩之心,會讓幫助我們的人覺得付出值得;有感恩之心,會讓我們得到更多的支持;有感恩之心,會讓他人溫暖;有感恩之心,會讓這個社會充滿溫馨! 如果每一個都知恩圖報,這個社會將會更和諧!

       知恩圖報是為人處世的道德基準,為一種優良人格品質為社會所稱頌,也是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內容。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才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

       父母無私的愛給了我們成長的營養,為成長成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情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自我發展的動力源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

       台灣林業極盛時期是經濟命脈所在,是犧牲多少林工以血肉生命換來的,時過境遷,這些無名英雄何曾獲得重視,可曾在歷史上留下隻字片語。

       一將功成萬骨枯,所取得的一切光環榮耀,都是成千上萬士兵用性命換來的。一個高度成就的豐功偉業必然隱藏諸多不可告人的晦暗,在歌功頌德的陰暗角落裡總有血跡斑斑的場景出現,在將帥凱歌高唱的激昂氣氛裡,免不了有傷亡家庭淚水涕泣交織的哀傷哭號。

       時代不斷改變,思潮也日漸精進,探索的角度和深度也隨之調整,許多往昔忽視的蕞爾小事都被重新拾起檢視,做大翻轉的詮釋與肯定。驚天動地和豐功偉業的歌功頌德誇大篇幅不再震撼人心,反倒是平凡、平淡、平實居處一隅角落的生活周遭發生的小人物真實情節更沁人心脾,更貼近一般大眾情感,這是大元山上的特有文化,打破血緣的隔閡,一個「即使再窮,也不會將恩情義氣擺一旁的溫暖故事」。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