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難行

撰文:大元國小校友 陳 祝

 

晴峰索道大崩山與2號鐵路大崩山高遶山路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號蒸汽集材機作業地點距離晴峰索道著點約有10餘公里,途中又有兩處面積非常大的崩山,如遇坍方崩山必須高遶山路,異常艱辛苦不堪言。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就讀大元國小住校生每逢二周才能放假三天,返家與父母團聚無比興奮,但山路對每位住在晴峰及翠峰湖山區的學校住宿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回家路途必須整天多處跋山涉水,如颱風豪雨來襲處處路斷橋毀,山體滑落溪谷,遇崩山只能高遶更是艱辛疲累,居住翠峰湖周邊山區聚落和二號蒸氣集材機聚落的同學回到住家已經夜幕低垂的黑夜。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東元 後製圖片》

這兩段大崩山都是黃色泥土滑動形成,由於翠峰線鐵路末端只有2號蒸氣機單機作業,蘭陽林區管理處為節約修路養路開銷,採取每2-3年集材到達運載程度再進行搶通,利用最短暫的時間將木材迅速運出,因此並未積極搶通這兩處大崩山。

但苦的是要回翠峰線末端及回晴峰線、翠峰湖附近山區的同學必須翻越這段晴峰索道大崩山,艱辛程度不下於翻越七號坑大崩山。不同的是七號坑大崩山在菅芒中穿梭,晴峰索道大崩山則走在箭竹叢裡,臨時的山路是用劈刀砍出,高度距地面5公分左右剩餘的堅硬箭竹頭,利如刀刃,割劃得同學小腿及腳踝滿是傷痕,若精神恍惚或疲累過度滑倒,手、腳、屁股又要多好幾處刺傷。

至於2號鐵路大崩山,知道的同學不多,只有張榮華及張榮杉兄弟、游安及游安順兄弟以及我的兩位弟弟東元、東泉爬過,聽他們說,坍塌面積是七號坑大崩山及晴峰索道大崩山的兩倍,翻山越嶺的艱苦可想而知。

2號鐵路大崩山高遶山路有兩條,如2號鐵路大崩山坍方崩塌如法通行必須攀爬第一條高遶山路,如2號鐵路大崩山發生坍方橋樑尚有鐵軌和枕木可勉強通行,九號聚落前方120公尺懸崖的橋樑崩斷就攀爬第二條高遶山路。

從晴峰索道著點起需近10公里才到達集材機作業點,因運輸不便,柴油、汽油無法運補,只好以最原始就地取之不盡的木材為燃料的蒸汽機做為集材機,2號蒸汽機成為大元山最後的蒸汽集材機。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晴峰索道高遶山路。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號鐵路大崩山高遶山路。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