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山林場的林業生產程序

口述:大元山林場退休監工 游杉期        整理‧撰文:童年生長於大元山林場 陳東元

 

三、伐木造材:

父親在日據時期是伐木技術工,八仙山、阿里山兩大林場林業枯竭相繼裁撤後,進入大元山工作,也因父親工作關係,深知伐木的艱辛及危險,有時也會跟隨進入深山裡的工作地點目睹整個伐木過程。

台灣目前目睹整片原始森林的景象,不超過百人,雖然幸運,但也恨感概,台灣檜木林帶在過去如同一層「金鐘罩」一般,遍布在台灣中海拔「霧林帶」之中,如今卻僅剩下棲蘭森林小面積的黃檜原始純林,其他地區僅有零星的檜木分布 ,實在感概良多。

原始天然林皆處於深山中,地勢陡峻不易到達,雖然有運輸路線通過該伐木林班地,但大都離運材路線非常遠。

在林業的木材生產過程中,首先要著手的是伐木造材,使用伐木工具如:斧頭、手鋸、大剖鋸、鏈鋸機等,將巨大立木伐倒裁斷。再經過集材 作業,將原木搬運出山區販受。

伐木作業大多在深山茂林中進行,無路可通,一切得靠工作者自己開路闢徑通往現場。

伐木具危險性,外人不容易接觸,不讓閒雜人隨意參觀,通常都是伐木技術工偕同助手獨力作業,必須腦筋靈活、高度的技術的人才能避免意外。

大元山的伐木造材,曰據時代皆以手鋸與斧頭並用,那時整天無法伐倒一棵樹是常有的事。

日據時期,伐木直接影響木材利用率,砍倒後的造材也會影響材價,伐木技術工多由老練的曰人擔任,至太平洋戰爭末期,曰人應召入伍,才起用本島人擔任 。

伐木的程序,先除去樹株周圍的雜草,於適當地點開闢立足地,再選擇良好砍伐地點,並考慮立木傾斜方向與周圍地形的關係,然後決定伐倒方向。

在預定倒向的砍點下,先以斧頭砍入契形,約入樹幹直徑1/3。然後對契形底面稍高處,用穿孔螺旋,鑽1至3個孔,再以小鋸拉鋸鑽孔,鋸成鋸路,以待鋸達樹心時,用斧頭砍斷,立木即被伐倒。

立木伐倒前,通常伐木者須呼叫三聲,警告附近工作者注意走避,以免危險。迨巨樹伐倒後,再呼號一聲,以表示安全無恙。

按此聆聽樹木伐倒前後的呼喊聲

樹木伐倒後接著就是造材。

在現場將伐倒木的枝梢去掉,然後根據樹幹的大小、長短、曲直、瑕疵,按造材規格鋸成數段,稱為「原木」。

當時伐木樹齡,多在200年至2000年之間,樹徑超過1公尺、樹高超過30公尺。

除地形較陡,土層淺薄的林地,其餘採大面積全數砍伐的作業方式,以致造成森林砍伐後滿目瘡痍的慘不忍睹景象。

大元山林場是臺灣林業砍伐破壞最徹底的林區,童年所見每株神木都是直挺挺的,不像司馬庫斯、明池森林遊樂區、拉拉山、新竹尖石鄉鎮西堡、南山神木、......等神木那樣扭曲變形,那樣“不成材”, 所以命運也最淒慘,由於株株神木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成材”樹木,招致棵棵“必砍”的命運,當時對紅檜及扁柏等的摧殘,只能以“滿目瘡痍”來形容,剝削得整座山赤裸裸的。

台灣的原始森林應該是大元山林場翠峰山區最美麗,那裡有許多巨大的神木,可惜已經全部被砍伐,沒有剩下任何一株神木。

其中在九號坑林區附近有一株枝葉茂盛的巨大紅檜神木,比當年阿里山在鐵路旁的神木大上2-3倍。

巨大紅檜通常樹幹中心會中空,當時砍伐時由於樹形實在太大,無法以傳統方式砍倒。

這株神木只好先用斧頭劈開一處可以讓人進入的樹洞,然後使用兩端都需有人拉動的長鐵鋸,裡外合作方得以將神木鋸倒。

從砍伐開始至「胴割」結束,廢時月餘。

這株神木肢解後,蹦蹦車必須來回拖拉三次(如以卡車運載,必須30輛才能運完),可見樹型之巨大,樹冠之茂密。

在晴峰運材鐵路線第三座橋的十六份山,有一棵1000年以上的第二代神木,生長在約1200年已經傾倒的第一代神木上,第三代神木的樹齡也在千年左右,這可以說是台灣(甚至可說是全世界)出現最壯觀的三代神木,第二代神木及第三代神木仍然長得非常健壯,可惜當年不知珍惜,不然將是世界的珍貴奇觀。

在接近晴峰索道發送點流籠頭的地方,大元山通稱為晴峰嶺,有一棵直挺的巨大數千年樹木,需10人以上才能合抱,在約50公尺的高度才有樹枝分岔,應是紅檜,可惜羅東蘭陽林區管理處在大元山林場裁撤闢建平元林道時,不肖承包商以處理「殘留木」乘機將其砍伐,實在可惜,是台灣林業見證的重大損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森林砍伐後滿目瘡痍 慘不忍睹的景象《大元國小校友程鈺娟提供圖片》

砍倒的原木,有時過大或過重,超出集材運材設備能力範圍,必須用大剖鋸剖成數塊,此種工作謂之「胴割」。

伐木技術工對樹齡超過千年以上的巨大神木,常懷虔誠敬畏之心,實在不忍將其伐倒,但當年的政策是株株必伐,寸木不留,因此在伐木前也有「獻酌」宗教儀式,就是對即將結束生命的大樹,獻上「御神酒」,虔誠地對樹膜拜後,才開始展開伐採工作。

大元山的伐木作業,隨著機槭動力的發達,自1963年(民國52年)起逐漸改用汽油填充的動力鏈鋸代替手鋸伐木。

林場設一伐木組,有組頭(後期改監工)及伐木技術工數10名,是開發林木的前鋒,必須具備膽大心細,體力優於常人的能力,更是林場內能夠親眼目睹原始神木的少數人。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阿里山林場使用鐵鋸伐木作業。 圖片來源:[前人遊記].江亢虎-1935年出版的《台遊追記》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本殖民期間使用的是人工的鐵鋸。 《 圖片來源 舊太平山林場日籍員工後代松本良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50年以後逐步改用汽油添充的機械鏈鋸。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治時期,伐木完後的造材作業,由於原木體積龐大,需要 「胴割」成數塊,方便搬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治時期,伐木完後的造材作業,由於原木體積龐大,需要 「胴割」成數塊,方便搬運。《 圖片來源 舊太平山林場日籍員工後代井戶昭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使用鏈鋸機「胴割」原木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