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大元山孩子

司仲敖 2022/7/6

大元國小第四屆校友

前台北大學副校長 文學院院長 現台北大學名譽教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22年6月26-27日(星期日至星期一)平均已逾70之齡的陳明來、陳明、陳東元、朱文章、邱文智等大元國小校友,懷著對故土的思念,對母校的眷戀,再度攜手踏上尋根之旅。行前有此計畫,東元曾詢問我「可有意願?」豈止意願,而是心繫之、念之。那是孩提時溫暖卻帶刺的「曾經」,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跑馬燈似的於眼前掠過,流過心田,每一片大元山的山景,大元國小的校園,都蘊藏著回憶,山上的每一段路,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它像一本書,章章節節,珍藏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它像一首歌,冬去春來,吟唱著幾多美好、幾許傷感。它又像山上山澗的溪水,訴說著無盡的思念,戀戀的情懷,一段段心情的日記。如果時光能倒流,多麼希望把自己永遠置身嬉戲讀書於校園。我告訴東元,因為脊椎側彎,第四、五節錯位,使得雙腿痠麻無法久行,雖日日游泳復健卻是進步有限,聽到再度尋根之行,內心澎湃但又洩氣,也許就因東元所慨歎的「終能嘗盡艱難,拖著蹣跚步伐,完成可能人生最後尋根旅程。」這句話,深深的刺痛我。多麼希望永遠把自己鐫刻在大元山上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裡,但此刻的我,只能安慰自己「真正的永遠是藏在心裡,它不會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消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回想民國97年5月19日MIT台灣誌攝製大元國小尋根《深山裡的同學會》,當時有超過30位校友參與攝製,校友回到僅餘成為現在大元國小唯一可以懷舊倖存的這間鋼筋混凝土教室,在斑駁的黑板上留下「大元國小,心目中最偉大的學校,最有愛心的校園」永誌紀念的文字。再翻閱民國97年5月19日大元國小返鄉尋根活動下山前在大元國小鋼筋混凝土教室前的合影照,照片中的校友,臉上洋溢著燦爛滿足的笑容。時隔十四年,再看平均已逾70之齡校友的「你們」,06:30 古魯登山口著裝,整理背包,07:10 登山。08:15 抵達古魯林道、平元林道相會的十字鞍部三岔口,在荊棘縱橫,斷垣殘壁中越嶺攀行,13:00 到達大元國小,13:15 到達大元國小水泥教室。在荒烟野蔓看不到前路,你們仍能回到校園,真是校園的感召及媚力。此次你們再度重返校園,在水泥教室前合影,斑駁的黑板上當年留下的「大元國小,心目中最偉大的學校,最有愛心的校園」字跡卻已漫漶。但除不去的大元國小這精神堡壘,是大元山區唯一的完全鋼筋混凝土建築,林場裁徹時無法拆除,安如磐石。它已成了大元山的精神地標,也召喚絡繹登山客停腳歇息必造訪之地。回溯學校教室主體建築是檜木建造,共有五間上課教室,一小間校長與教導主任辦公室兼試卷油印、教材準備室、來賓接待室,一小小間約三坪保健室,一小小間約三坪專任老師辦公室,國52年在強烈波密拉颱風侵襲下,掀掉了學校宿舍屋頂,破損嚴重,無法使用,李有權校長多方努力向有關單位極力爭取,於民國53年改建完成為鋼筋混凝土三間教室,古樂府《孔雀東南飛》:「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它成了大元國小的精神堡壘,連繫牽引著三百校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翌日06:30你們在學校主體木造教室的遺跡處合影,照片所見學校主體木造教室後方原木擋土牆已多處頹圮,蕨類植物叢生。先母深知學校的建築和環境本身,構成一種「潛在課程」,影響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學習效果,她堅持生命的發展,都是向上向前的,能夠握在手裡的不是命運,而是未來,不執著於過去不能改變的事實,而關注那些可以推動往上往前通往更好的未來。依稀記得先母曾在原木擋土牆土台頂端培植了杏樹,她希望成為有如《莊子 • 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所描寫的這幕。(「緇帷」在魯國都城東門外,杏樹成林,鬱茂蔽日猶如黑色帷幕,人稱「緇帷之林」。杏樹林邊土台,稱之「杏壇」)可以想像,背依如廟堂華貴幕帷的杏樹之林,氣象森然,學生專心地攻讀,老師高坐講臺之上,以琴聲和歌聲諄諄的點化,何等雍容優雅之情懷境界。可惜在她離開時,杏樹未蔚成林,攀爬遍布了佛手瓜。照片中遺跡清晰可見的每位大元國小師生都曾「貢獻的廁所」,建物早已頹壞。而師生取之澆灌施肥的菜園已然塌陷,但處處陳跡十分明顯。07:20 找到崩陷的升旗台。08:00 「拍攝大元國小水泥教室現今傾頹破裂的景象」,發出「或許是最後留影」的感喟,令人不勝唏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溯及大元國小前身為寒溪國小,於民國三年創校,名稱為「寒溪番童教育所」,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由臺北州接管改為「臺北縣寒溪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九年宜蘭設縣,改稱「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民學校」。民國41年大元山分場長蔡佑之先生,極力向林產管理局及太平山林場爭取設校,經管理局及場長沈家銘先生同意下,設立了太平山林場的第3所子弟學校(另兩所為太平及土場),大元國小遂於民國四十一年九月從寒溪國小分設出大元分班,民國四十三年成立分校。民國四十五年七月獲准獨立為「大元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稱為「大元國民小學」,至民國六十二年撤校。從設立大元分班始,至撤校前後計二十一年,畢業校友近三百人。開啟了山中傳奇的大元國小。校友們皆謂「今日大元國小的同學之所以能開啟了山中傳奇,是因為有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李有權校長」,「您的感召,凝聚了大元山上每個人的心」,「李有權校長像聖母般地慈愛,像觀世音般地慈悲降臨山區,救苦救難,是您老人家改變了大元山大元國小這淒苦的天地」,「校長,我們永生懷念您,感恩您。因為您成就了今日的我們」。先母的辦學理念,能為無米之炊的十八般武藝,堅持理想,面對現實、改造現實、征服現實,克服這崎嶇險阻的困境,澤被大元國小的每位學子,每位大元國小的學生至今感激她,懷念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任何一件事情 只要心甘情願 總是能夠變得簡單,這些「當年今日」照片,有的主人公已經陰陽兩隔,有的物已經只能是大元人從斷壁殘垣中去指認,叢生蔓草中覓見,但依然感情如初,讓人忍不住感慨歲月的變遷。眼前突然閃現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歸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鑑湖水,春風不減舊時波。
賀知章感嘆離別家鄉已經很長的時間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唯有門前那湖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更有唐.趙嘏〈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趙嘏獨自登上江樓,不由得思緒萬千,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江水澄瑩如天。這江、這樓、這月、這水,分明如同去年,而那曾與我一起賞月的人邇今何處?這不就是今日的寫照?站在當年的校園,陌生又熟悉,卻如此難以忘記。儘管呼吸著同一天空的氣息,卻忽然好害怕整理思緒,試著揮別記憶,人可以斬斷過去,但不能不生活在歷史中,希望千年之後大元國小仍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只有「大元人」才知道也不會忘的二號坑(溪)取水,原本鐵路的橋梁已毀,山壁碎石坡形成的大崩壁,你們耗時超過三小時取得珍貴活水,疲累下不忘當即留下明顯註記的登山布條,讓後繼登大元山區的登山團隊知曉,這也最是大元人的精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每段故事和經歷,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所有的挫折痛苦都是時間刻畫的年輪。每一棵大樹,絕對沒有是樹苗種下去,馬上就變成大樹,一定是歲月刻畫著年輪,一圈圈往外長,一圈圈的年輪是它成長的標誌,記錄了它走過的歲月,經歷的蹉跎。「操場邊一株台灣緋寒櫻,現在仍然生意盎然,枝葉高聳,」憾恨不能親眼目睹,我只能匿跡在某一地點,想念一個站在來路也站在去路讓我永遠牽掛的大元人、事、物。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