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陳東元 創作精神‧創作蘊涵‧理念實踐

實踐藝術理念與藝術蘊涵

 

有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異,
不管意見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採納。
親愛的朋友,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活潑朝氣,
學到的知識更多,任何問題都浮現著隱約的答案。

 

智慧是與生俱來的,是人生的明燈;

學識是學習進修得來的,學識絕不是智慧,學識往往是智慧的絆腳石、是障礙、是束縛。

學識屬漸悟,啟迪智慧必須靠頓悟。

藝術家的靈感必須是頓悟的智慧。

頓悟沒有修習年限,有時是瞬間,禪宗六祖慧能即是。

藝術考量的只有作品優劣好壞,不會因職位地位是否高低或學識是否淵博而有所差別,在我認識的藝術家裡有許多比大學教授的作品更精湛,藝術修養亦更深入。

舉個比較貼近比較通俗的生活例子:烹飪餐飲學校教導學生做蛋糕,麵粉、奶油、酵母菌及其他配料都是按公式調配,這樣做出來的蛋糕雖然萬無一失,卻無法達到上品 ;真正能做出極品蛋糕的師父比學校教師更厲害,他們是拿起麵粉在指頭揉了揉,然後在鼻子聞了聞,便知道這麵粉產自美國、歐洲、澳洲、…………的那個地區、那個季節出產的,麵粉的濕度為何(每一產地的麵粉會因地形、氣候、土壤、…………等因素,讓麵粉的濕度、味道、疏密度、柔軟度、…………產生變化。),奶油、酵母菌亦是如此透過微妙的感覺程序,然後再決定麵粉、奶油、酵母菌及其他配料的比例。學生做的普通蛋糕是依據制式的公式調配,是漸悟;師父做的極品蛋糕是用心靈隨感覺隨心意調配,是頓悟,這只能在心裡拿捏,無法口傳,無法形成公式。

中醫華陀、扁鵲、李時珍、…………等名醫,在往昔沒有X光及其他檢查儀器輔助的情況下,光靠“把脈”就能診斷出何種病因,開出用藥處方,有時皇親貴冑還不能碰觸,只能以細線繫病患手腕,這其中些微的變化何等奇妙,豈能以言語道之。

頓悟無法以文字或言語述之,只能默默在內心感受,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當“禪”一旦說出,便失去原來的“禪意”。

佛祖釋迦的“拈花一笑”,道盡所有佛理,禪意盡在其中,但每一個人的感受解讀都不同。

藝術作品的雅俗、優劣、好壞,就是在那微妙的感覺,就是在那些微的毫釐差距。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段乃是拈花一笑的出處。依據語境,意為:心領神會,不必說破。

“佛祖拈花示眾,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一笑實為意會使之然。“佛祖為什麽要拈花示眾呢?他用意何在啊?”(有朋友如是問 )佛祖意在指點迷津,揭示宇宙萬物人生之謎。

釋迦牟尼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是因為他看清了世間萬物的興衰榮枯,如同手中之花:花開花榮,花榮花敗,花敗花落,是有定數的;花榮花落皆無聲,知悉因果,方心態寧靜,處之泰然。

由此,不可執著於興衰,不可執著於生死。但這一用意盡在不言中。眾者愚鈍,不解其中意,皆默然,唯有佛祖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參透禪機,心領神會,為之一笑。真乃心心相印,心意相通。迦葉的會心一笑,意境無限,涵義深長。

這一笑是心境,乃博大寬容的心胸;這一笑是心念,念頭轉挪間,是天堂也是地獄;這一笑是一種境界,一切名利是非,皆傷身心,一切榮辱皆損本性。這一笑是修持,將坦蕩的胸襟、恒定的信仰、磐石的定力修煉一生。人生短短,不過百年,出世也好,入世也罷,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皆為因果,皆有定數,也許這些才是拈花一笑真正的含義吧。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2 虛空落地 72.5*60.5cm Void landing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2 夢幻空花 72.5*60.5cm Illusion spatial flower

禪者的智慧:十個經典禪宗故事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

晚上,住到寺院裡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裡,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鉢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鉢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鉢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着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瀰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詳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着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着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僮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讚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衝衝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裡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着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裡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麼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裡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着說:“你的頭腦裡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