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馬縱鷹 (熱鬧的柯爾克孜節慶活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圖一 繪製 策馬縱鷹 (柯爾克孜的慶典活動)使用影像資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圖二 運用Photoshop軟體影像處理 策馬縱鷹 (柯爾克孜的慶典活動)電腦草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10油畫作品 策馬縱鷹 (柯爾克孜的慶典活動)完成圖 193.9X130.3CM

筆者1993年前往新疆帕米爾高原攝影,首站天險的「蓋孜峽谷」,在邊防檢查哨查驗證件時得知蓋孜村有兩頂全柯爾克孜族非常特殊的新娘帽,分別為當地煤礦工及獸醫妻室擁有,新娘帽具有古西域及中原文化相互影響的蒙古韃靼後裔特質,由手藝靈巧的少女年輕時便一針一線慢慢縫繡,直待婚禮時才穿戴,非常特別,非常美麗。認為機會非常難得,便經當地有權勢人士的介紹協調,才獲得其中獸醫一家的同意。但為防該頂新娘帽被上級有關單位獲知而加以收藏,必須到上蓋孜夏牧場由女主人戴著才可以拍攝。

興奮之餘,卻忘了詳問路途狀況及海拔高度,只帶了輕便的禦寒衣物,便由當地嚮導趕著毛驢往自己以為在鄰近山區的牧場。這一判斷錯誤,幾乎命喪在帕米爾高原海拔近六千公尺的公格爾山區。

帕米爾高原上蓋孜柯爾克孜夏牧場歷險之後便一直想畫幅充分表現柯爾克孜族特色的作品,但是如何表現柯爾克孜族是蒙古韃靼後裔(自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征成欽察汗國,西伯利亞至裏海、黑海一帶帶有蒙古血統的統稱韃靼後裔。)驍勇善戰卻命運坎坷的悲壯命運?如何表現柯爾克孜族在新疆最貧瘠地區放牧卻能艱苦卓絕的堅毅民族個性?如何表現柯爾克孜族的豪邁好客民族性?如何表現柯爾克孜族婦女勤奮的美德?如何表現柯爾克孜族卓越精巧美麗的服飾技藝?……,由於每件影像都很精彩無法取捨,歷經近20年苦思及構圖,始終無法滿意,直至翻閱列賓所繪《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之後,總算理出些許頭緒,挑選其中20多件影像作品使用Photoshop做影像合成處理,逐步修改而成。

畫面表現帕米爾高原皚皚雪峰初雪,雲氣乍散,正是放鷹狩獵的季節,柯爾克孜族騎士們揚鞭催馬,右手架鷹,左手御馬,英姿颯爽像旋風般地飛馳,其勢銳不可擋。「神行電邁躡恍惚」,只聽陣陣悶雷振動耳膜,塵土激起,天昏地暗,場面壯觀,真是驚心動魄,懾人心魂。

柯爾克孜不僅男士驍勇善戰,柯爾克孜婦女亦然,在中亞的遊牧民族只看到柯爾克孜婦女在競技場上會參加叼羊、馬上角力及馬上拔河,馬術不讓鬚眉,騎術之精讓人折服,只是恪遵“男尊女卑”的戒律,男女絕不同場競技,不然真想也把女騎士畫上。

婦女們則盛裝參加慶典,帕米爾高原首站天險的「蓋孜村」中兩頂全柯爾克孜族僅存的新娘帽,分別穿戴與會。

柯爾克孜老遊吟詩人彈奏伴著生和死的「庫姆孜琴」吟唱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老遊吟詩人專注史詩情節,沉醉在英雄的事蹟裡,聚精會神的表情讓人動容。「庫姆孜」意思是「奇妙之口」。柯爾克孜族人民借助庫姆孜琴抒發表達自己的豐富感情 。

另一婦女被今天歡欣的場面感動,拿出類似台灣原住民的口弦樂器「奧庫姆孜」吹奏著,頓時草原洋溢著一片喜悅的氣氛。「奧庫姆孜」柯爾克孜婦女使用的樂器。

「奧庫姆孜」只有手指長,「庫姆孜琴」構造簡單比小提琴小巧而且只有三根弦也沒有響孔只能撥彈,音色沒有西洋提琴樂器那麼優美,旋律也沒有吉他那麼變化複雜。這兩種代表柯爾克孜音樂的傳統樂器如此輕便簡易,可見是為了攜帶方便,便於遷徙躲避戰禍。

在口弦「奧庫姆孜」與庫姆孜琴合奏的樂聲裡,小孩展開笑顏嬉戲著,其他婦女也盛裝拿著酸奶迎接嘉賓,還有勤勞的婦女忙著哺乳幼嬰、捻羊毛線、剛拆下的氈房用駱駝負載趕來參加盛會,顯得非常忙碌且熱鬧。

這世界太美好, 像極「世外桃源」,筆者見這場景深受感動當然也將自己畫入其中。

構圖靈感來自俄羅斯畫家列賓所繪《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柯爾克孜與《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畫中的哥薩克命運很類似,都驍勇善戰卻命運坎坷,時常委屈他國成為屬地屬民。

柯爾克孜族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詩《瑪納斯》。《瑪納斯》是畫《策馬縱鷹》的泉源。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為全世界第二長的史詩,僅次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長度超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該史詩敘述了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瑪納斯及其子孫共八代人領導族人反抗異族(卡爾梅克人)的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故事。全詩共分八部,分別以該部史詩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並以瑪納斯的名字作為總名稱。

《策馬縱鷹》是筆者多年來旅遊柯爾克孜各地所拍攝影像從中擷取20餘張構成(圖一) ,構圖使用Photoshop做影像合成處理,並將各人物及駿馬微調至最理想位置,圖二是筆者利用該程式製作的草圖之一。

從使用電腦Photoshop做影像合成開始構圖至油畫作品完成約三個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策馬縱鷹 (熱鬧的柯爾克孜節慶活動)構圖方式採黃金比例分割方式

構圖方式採黃金比例分割方式

黃金比例的公式是 長邊:短邊=(長邊+短邊):長邊

比值是 長邊:短邊為1:0.618或1.618:1

畫面高度黃金比例分割

1、取總高度的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兩柯爾克孜新娘帽以及畫面隱藏水平線的高度。

2、以兩柯爾克孜新娘帽的高度至底邊的距離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老遊吟詩人、哺乳幼嬰婦女、捻羊毛線婦女、戴白帽婦女的參考高度。

3、以老遊吟詩人的高度至底邊的距離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孩童的參考高度。

4、以總高度的黃金比例短邊至頂邊的距離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馴鷹騎士的高度。

5、以馴鷹騎士的高度至頂邊的距離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皚皚雪峰的參考高度。

6、以兩柯爾克孜新娘帽的高度至馴鷹騎士的高度取黃金比例短邊做為遠處馴鷹騎士的參考高度。

畫面左右長度黃金比例分割

1、取左右總長度的黃金比例長邊做為老遊吟詩人彈奏「庫姆孜琴」的位置。

2、取左右總長度的黃金比例短邊做為拿著酸奶迎接嘉賓婦女的位置。

3、以老遊吟詩人位置至末邊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捻羊毛線婦女、騎駱駝婦女的位置。

4、以老遊吟詩人位置至捻羊毛線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短邊做為戴柯爾克孜新娘帽婦女的位置。

5、以捻羊毛線婦女至末邊的長度取黃金比例短邊做為戴白帽婦女的位置。

6、以始邊至著酸奶迎接嘉賓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另一戴柯爾克孜新娘帽婦女的位置。

7、以始邊至另一戴柯爾克孜新娘帽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哺乳幼嬰婦女的位置。

8、以始邊至哺乳幼嬰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另一戴柯爾克孜新娘帽婦女母親的位置。

9、以老遊吟詩人至拿著酸奶迎接嘉賓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吹奏口弦樂器「奧庫姆孜」婦女的位置。

10、以吹奏口弦樂器「奧庫姆孜」婦女至拿著酸奶迎接嘉賓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筆者的位置。

11、以另一戴柯爾克孜新娘帽婦女至拿著酸奶迎接嘉賓婦女的長度取黃金比例長邊做為戴白帽靦腆害羞婦女的位置。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3年帕米爾高原上蓋孜柯爾克孜夏牧場歷險記

新疆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原始的馴養方式。他們在放牧的同時,經常騎馬到高達近百米的高山頂上,將自己馴養的獵鷹放飛。1991年,著名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在這裡看到了柯爾克孜人馴鷹技藝時說:“觀看獵鷹捕獲獵物那妙趣橫生、驚心動魄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鬥牛。

“鷹獵”在新疆以哈薩克和柯爾克孜人馴鷹行獵聞名,在草原上有許多馴鷹與鷹獵的能手,一般的鷹獵者馴養的“哈什赫鷹”能擒獲野兔、野雞等獵物,而馴養的“勃爾古特鷹”則能擒獲狐狸、狼、黃羊和小熊。馴鷹,有從雛鷹開始馴養的,也有擒獲成鷹加以馴養的。

過去馴鹰的秘密是世代相傳,馴鷹人不輕易示人。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鹰性情凶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費時費工,馴出的鹰過于嬌弱,缺少野生鹰的攻擊力。而且到鷹巢中掏雛鹰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但被發现,會受到雌雄蒼鹰的攻擊,輕則被抓傷皮肉,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真正的馴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

蒼鷹為民間馴鹰的主要對象。

帕米爾高原的蒼鷹是一種中型猛禽。它們翅膀短圓,飛行時,可振翅疾飛,亦可在高空悠閒地翱翔,還能懸停在空中發出“滴—利利利……”的鳴叫。蒼鹰體色蒼灰,以嚙齒動物、鳥類及其它小型動物為食。營巢在樹上、岩壁上或在旱獺洞裡。

柯爾克孜族人用網、套等工具將山鷹捕獲後,首先要做一皮面罩蒙住鷹頭,使它看不見東西,然後把牠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扯動這根吊着的木棍,使鷹無法穩定地站立。就這樣連續數晝夜,鷹被弄得神魂颠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這時,要往鷹頭上澆涼水,使其蘇醒,然後给牠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

約半月之後,鹰逐漸得以馴化,再開始餵食。餵食也有一套方法,馴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鹰前來啄食,饑餓許久的獵鹰,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馴鹰人则一次次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都不给吃飽。這樣反復進行,直到鹰能飛起来,啄到馴鹰人手臂上的肉為止。

每當冬季出獵,剽悍的柯爾克孜族馴鹰手,身跨駿馬,手托凶猛的獵鷹奔驰于山林草原之間,每次行獵,必會有所收穫。而所得之物,不論是狐狸,還是野雞、野兔,都要歸功於靈巧勇猛的獵鷹。鹰狩獵鷹場面是令人神往的。舉鷹的獵手, 左手架鷹,右手揚鞭,馬蹄飛驰,獵手緊盯獵物不放。

狩獵時,選好地形後,急速地揭開鷹眼罩,扯去鷹腳絆,一聲唿哨,獵鷹像箭一樣騰空而起,及至俯衝下來,一隻獵物立即鮮血迸濺,氣絕身亡。馴鷹人見到 獵鷹逮住了獵物,飛馬上前,拉開獵鷹,宰了獵物,取出心肝,賞给鷹享用。

一隻好獵鷹,一年能捕捉數百只獵物。難怪有人說,一匹好馬難換一隻好鷹,可見它的身價之貴重。在古代,對依賴於大自然生活的草原民族來說,放鷹狩獵是重要的生存手段,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逐步安定下來,特别是現在環保意識的增强,目前民 間只有少數老人知道如何馴鷹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3年帕米爾高原上蓋孜柯爾克孜夏牧場歷險記

入帕米爾高原首站,天險的「蓋孜峽谷」。峽谷四周都是高聳的雲嶺,海拔均在七千公尺以上,即是飛鳥也難以飛越,往返帕米爾高原的商旅或遊牧民族轉場均需路經此峽谷,真可謂「一人當關,萬夫莫敵」,地勢險要至極。

蓋孜峽谷邊,山坡上有柯爾克孜村,雖只有一小片碧綠草場,但碧空如洗,雪山明亮,在此寸草不生的地區,一點綠意,真令人陶醉。但見村中僅有男人閒坐在樹蔭下,卻極少見到婦女孩童的蹤跡,追問結果,原來柯爾克孜族是婦女當家放牧,都到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上蓋孜夏牧場去放牧牲畜,只留下懶散的男人在村裡閒逛。

蓋孜峽谷設有邊防檢查站,往來車輛人員均需在此查驗證件,趁著驗證時間,到路邊小攤閒坐,聊天時知道本村有兩頂全柯爾克孜族僅存的新娘帽,分別為當地煤礦工及獸醫妻室擁有,新娘帽具有古西域及中原文化相互影響的特質,由手藝靈巧的少女年輕時便一針一線慢慢縫繡,直待婚禮時才穿戴,非常特別,非常美麗。這機會真難得,便經當地有權勢人士的介紹協調,才獲得其中獸醫一家的同意。但為防該頂新娘帽被上級有關單位獲知而加以收藏,必須到上蓋孜夏牧場由女主人戴著才可以拍攝。

當地村民告知上山時間約需三小時左右,眼下是下午五時三十分,估計到達時只有下午八時三十分,距帕米爾高原十一時左右日落時間,還不算晚,可以在夏牧場用晚餐。於是決定要到上蓋孜去見識一下柯爾克放牧者的遊牧生活方式 。

興奮之餘,卻忘了詳問路途狀況及海拔高度,只帶了輕便的禦寒衣物,便由當地嚮導趕著毛驢往自己以為在鄰近山區的牧場。這一判斷錯誤,幾乎將命喪在帕米爾高原山區。

剛開始,坡道並不陡,且沿途有水道在旁,想不到,路越走越陡,逐漸難行,沿途都是巨石阻道,連馬都無法通行,陽光直射,沒有遮蔭可以休息,地面除了岩塊,看不見任何植物,加以南疆水質常被旱獺沾食而含鼠疫病毒,路邊雖有冰川融化的小溪水流著卻不敢喝,此時天氣異常乾燥酷熱,口乾得嘴唇都裂開流血了。

約三小時後,前面黝黑高壁峭立著,以為已經到了目的地,嚮導卻搖搖頭,稱那是冰川。這片山區,由於地球板塊推擠造山運動劇烈,崩裂的巨石滾落山谷,冰川載著巨石及沖刷的大量泥砂,已非潔淨,而是污濁的黑色。穿越冰川後,天色逐漸昏暗,多次向嚮導詢問,究竟還有多遠,無法用漢語形容距離的嚮導,只是用手指著前方。

過了晚間十一時了,太陽已經落山,一片漆黑,沒有電筒照明,伸手不見五指,前方只微微的看到毛驢的屁股幌動著。此時海拔已超過五千公尺,天空開始飄著雪花,冷得直發抖,雙腳受不了劇烈運動而發抖抽筋,寸步難行,體力透支得每走幾分鐘,便需休息適應高地氣壓,冷透的狂風呼嘯吹著,雪花灑在身上竟不融化,用手拈起,突然恐懼感湧上,生平第一次感覺生命已逐漸離開軀體,淚水將視線弄得模糊不清,心裡想著,要是命喪此地,在台北的家小該怎麼辦?以後要靠何人去照顧他們?擦乾眼淚,咬著牙撐著,雖多次滑倒,將腳磨破流血不止,仍拖著極度疲乏的腳步,一拐拐跟著毛驢,往更高更深處攀爬。在黑暗中,毫無知覺的終於到達目的地。

進入柯爾克孜氈房裡,微弱的燈光下,看著手錶,已經是凌晨一時二十分,這段艱困的路,竟花了近八小時。當晚實在太累,任何食物都吃不下,只喝了兩碗雪水,就去睡覺。還好,女主人和善體貼,為防我受凍受寒,將三層厚厚的棉被蓋上,並將身體四周塞實,不讓一絲寒風透入。

就在倍感溫馨充滿感激及戰勝生平最險惡挑戰的淚水中,迷迷糊糊地進入夢鄉。

天色仍暗,卻被氈房周圍恐怖的怪叫聲驚醒,緊隨女主人往外觀看,在微弱晨曦中,但見巍峨崢嶸的皚皚雪峰,格外晶瑩潔淨地聳立在四周,母犛牛正聲聲催促著女主人趕快前來擠奶。這時雪嶺正展開雙臂,以親和的笑臉迎接我的光臨,我毫不遲疑地欣然接受,跑進氈房裡拿著相機,以興奮激動的心情,奔向祂的懷裡,現在煩惱的已不是極其疲憊的軀體,而是身邊帶來的膠卷恐怕不夠使用。

母犛牛的叫聲,打破寧靜的世界,所有柯爾克孜婦女們便全部在接近攝氏零度的雪線附近勤奮工作,擠著牛奶,開始這一天忙碌異常的生活。

陽光微露,微笑的雪嶺面龐,被敷上一層紅暈,隨著光線越明,晶瑩剔透、冰清玉潔的誘人身裁,也由朱紅逐漸變為金黃,我被這笑顏容光吸引住,卻也羞得無法正視祂。

這時,才看清楚所站的位置,原來是在公格爾峰約海拔六千公尺處,腳下是由冰川切割而成的斷崖絕壁,望著深達約二百公尺的冰川峽谷,不禁頭昏眼花,心驚肉跳,昨夜要是不小心滑落谷底,一定會命喪九泉,軀體將被冰凍在冰層中與冰川同壽。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上蓋孜夏牧場柯爾克孜獸醫家人合影

掃描夏牧場不禁感嘆著,這那裡是牧場,在哈薩克族和蒙古族的眼中,根本是荒漠,是戈壁灘,這裡只有少許的野草從岩縫中從石礫中羞怯地冒出來,這是一片荒蕪的岩石世界。聽當地的柯爾克孜人稱,原來柯爾克孜族的祖先本生活在綠洲上,從事農耕及從事商業活動,在與維吾爾族爭奪地盤的戰爭中,戰敗逃入山區,被迫只能挑選其它遊牧民族唾棄的荒涼草地過著遊牧生活。在柯爾克孜族遊牧範圍,除了喀拉庫里湖四周還有些綠意外,其餘地區的草場,無法蓄養綿羊,柯爾克孜人便都以犛牛及山羊為主要牲畜。

牧場裡的房舍也簡陋得可憐,只有少數幾家稍富,擁有氈房外,其餘都是臨時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柯爾克孜族堅苦與自然奮鬥的精神,打從心坎裡便產生無比的敬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上蓋孜夏牧場柯爾克孜婦女擠犛牛奶

女主人擠完奶後,便進入氈房裡,為稀客準備早餐,她將珍藏在深處的麵粉倒入水盆中,以非常熟練的巧手和麵,再將麵壓成薄薄一層,折疊起來,用刀飛速切著,做成的麵條比市售的還柔細。將麵條下在煮沸的熱水裡,耐不住多時的饑餓,肚子已咕咕做響,口水也不停湧出,但卻不見撈起,眼看麵條逐漸變成麵糊。沒關係!女主人的溫馨,令我感動,我一定要吃得撐飽來感謝她。海拔高,沸點低,麵條當然要熟透才可以食用,不然吃了鬧肚子,女主人的美意泡湯,那才不划算呢?氈房裡的小孩這時也醒了,她忙著為核子們穿衣整理;過了不久,從外邊捧著一盆白色黏稠的酸奶倒入麵糊裡,天啊 ! 這怎麼吃呢?整個食慾就在這瞬間消失殆盡。

女主人微笑著端過一大碗又酸又濃的酸奶麵粥,內心想著不能辜負她的一番美意,便以最快速食不知味的方式,臉上帶著笑容,呼嚕呼嚕響著喝下肚子,一口氣吞了大半碗,女主人看著稀客吃得津津有味,臉上露出更開心的笑容。望著她的喜悅笑意,正想再次以同樣方式吞食剩下的半碗,忽然瞥見角落裡的男孩,看著我的吃相,口水從嘴角滴下,隨機一變,馬上將手中的半碗推過去,男孩高興地接受,沒一會兒功夫便吃完,幫我解決這一尷尬的場面。

女主人非常欣賞我的吃相及如此關心她的小孩,吃完早餐,立即召來幾位較年長的老婦,幫忙她打扮,只見頭上纏著一圈又一圈的布條,再將精心縫繡的花巾披戴在上面,最後將珍藏的飾件一一嵌在花巾上,約一小時,女主人變成一位非常美麗羞怯的新娘,站在皚皚雪峰前,幸福的微笑著,我被這聖潔場面感動,不停地按著相機快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上蓋孜夏牧場與柯爾克孜新娘合影

牧場裡寂靜的世界,如何排遣呢?柯爾克孜族有句諺語說「伴你生和死的,是一把庫姆孜琴」。「庫姆孜」意思是「奇妙之口」。柯爾克孜族人民借助庫姆孜琴抒發表達自己的豐富感情。女主人被今天歡欣的場面感動,拿出像台灣原住民一樣的口弦「奧庫姆孜」吹奏著,牧場另一端響起庫姆孜琴音呼應,草原再也不荒涼不寂靜,洋溢著一片喜悅的氣氛。

在口弦「奧庫姆孜」與庫姆孜琴合奏的樂聲裡,小孩飛奔著嬉戲著,牛羊點點散在山坡上,這世界太美好,簡直是「世外桃源」。唯一缺憾的是,在牧場看不到一位壯丁前來助興,看來都在山腳下村裡偷懶。唉!柯爾克孜婦女真命苦! 柯爾克孜男人也太不像樣吧!

昨日下午的教訓,歷歷在目,趁著天還未熱透,還帶著一點涼意,急忙趕快下山。到達村裡,用手親撫毛驢的臉頰,感謝牠的協助,使得我能平安歸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10油畫作品 策馬縱鷹 (柯爾克孜的慶典活動)完成圖 193.9X130.3CM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柯爾克孜婦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柯爾克孜老漢

柯爾克孜族(中國標準羅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與吉爾吉斯族是指同一個民族,屬於漢語的同名異譯。該民族主要分布於中亞,為吉爾吉斯的主體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現代漢語對居於中國境內的這一民族常稱「柯爾克孜族」,對居於中亞的這一群體稱為「吉爾吉斯族」。中國境內約有16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於 新僵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突厥語 Qırğız,即中國史籍記載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人,《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里迄斯」,大蒙古國和元代時稱「吉利吉斯」等,這些名稱其實都是各時期各種不同的音譯。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於吉爾吉斯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於吉爾吉斯本部。

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於 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蒙古人和俄國人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之地。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蒙古後,吉爾吉斯人被清朝統治。後來清朝衰弱,中俄北京條約將伊犁河及天山一大部份割讓俄國,因為人隨地歸,吉爾吉斯人從此被俄國統治(一部分因為被準噶爾裹脅叛亂被乾隆送交黑龍江 富裕縣)。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干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人口14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乞普察克語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飲食主要為奶製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品,輔以麵食。

柯爾克孜族至今仍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裝飾。

日常食俗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馕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佔有很大比重。糧食大都用來磨面做馕、麵條、奶皮麵片及“烏麻什”(用麥麵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庫依馬克”(油餅)、“包爾騷”(油餜、“巧巴拉”(餛飩)等。製作麵食時常用皮制的捍麵布。也用奶和米製成一種叫“西仁古魯西”(奶油甜米飯)的食品。受其他民族影響,涼麵、油塔子、包子和抓飯等也已常見。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土豆)、圓白菜、洋蔥較為常見,並且很少與肉類一起成菜。很多肉類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為主。其次大都做成獨具特色的灌肺(庫衣安吾普闊)、灌腸(貝吉)、油炒肉(庫爾達克)、肉湯(騷爾泡)等。奶和奶製品在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有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濃、稀酸奶)、奶饸等。在農村和山區,過去用餐時都使用木製食具,現在大都被瓷器所替代。平時喜用青稞、麥子或糜子發酵製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飲用,柯克孜族好飲茯茶,煮沸後加奶和食鹽。

節慶、禮儀食俗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曆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好飯好菜擺好,以示慶祝,並且還要用小麥、青稞等七種以上的糧食做成一種名為“克缺”的食品,預祝在新的一年裏飯食豐盛。柯爾克孜族傳統的結婚儀式是在女方家裏進行。結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親戚、伴郎等人陪同,騎馬送到女方的家裏;婚禮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柯爾克孜族好客,凡有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並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後再吃胛骨和羊頭肉,尤以羊頭肉待客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時,擺在桌上的盤裏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食具裏,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爾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亞等地的柯爾克孜人西元10世紀前後就皈依伊斯蘭教。 在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約250萬柯爾克孜族人,與現今的在中國新疆的16萬柯爾克孜人均信仰伊斯蘭教。(黑龍江的信仰薩滿教,新疆額敏因長期與厄魯特生活因此信仰 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詩《瑪納斯》。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為全世界第二長的史詩,僅次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長度超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該史詩敘述了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瑪納斯及其子孫共八代人領導族人反抗異族(卡爾梅克人)的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故事。全詩共分八部,分別以該部史詩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並以瑪納斯的名字作為總名稱。

柯爾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長連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馬甲,有些地方的婦女穿小豎領的白色襯衫。婦女用頭巾包頭,外佩飾品。男子的高頂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氈子做成,又一個卷沿,兩側有護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圓領,綉有花邊。腰間束皮帶,佩有小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柯爾克孜族的騎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柯爾克孜族騎士的馬上功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柯爾克孜族的英雄《瑪納斯》

史詩《瑪納斯》

台灣歷史教育自始都以中國為主軸,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不僅對台灣本地歷史不清楚,甚至世界史除歐美外都是一片空白,有時真懷疑臺灣是否屬於「海島文化」,海島文化應該是以開闊胸襟縱橫四海,不應該是封閉退縮趨於保守,這到底是教育使然抑或五十年戒嚴所造成。

在地球上種族最複雜、戰爭最頻繁究竟在那裡?讓人無法想像竟然是在長城以外,這區域種族之繁多、出現國度之短暫讓人類歷史裡根本無法記載 ,絕大多數都無法追蹤。

西伯利亞至裏海、黑海一帶地處平原或森林,又是遊牧民族尚騎射,自古便是爭伐之地,多少種族在此遷徙興起,多少民族在此滅絕,有時同一地區短短幾年之間便出現另一國家另一種族,而且戰爭手段慘絕人寰,幾乎是滅族,筆者站在新疆草原制高點瞭望,空氣中仍感覺到飄著陣陣曾經殺戮的血腥味,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由於更迭頻繁通常只有語言,很少有文字,因此民族歷史的記載傳承都靠遊吟詩人,遊吟詩人是族裡的重心,是戰爭裡保護最嚴密的人,如果遊吟詩人一旦死亡,歷史的傳承便會中斷消失 ,民族精神無法延續。

以下內容擷取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 中原大學教授 劉學銚 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吉爾吉斯與瑪納斯》部分內容

《瑪納斯》為一部規模宏偉,約有二十萬行,色彩瑰麗之英雄史詩,不僅為一部藝術珍品,且為一部研究吉爾吉斯民族古代社會,包括歷史、地理、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家庭婚姻、音樂藝術乃至語言文學等內容,直可稱之為吉爾吉斯族之一部大百科全書。

《瑪納斯》流行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在中國則稱吉爾吉斯為柯爾克孜)、天山以南之烏什、温宿、拜城、和田、皮山、喀什、疏勒、英吉沙、莎車、塔什庫爾干、阿克蘇、庫爾勒等有柯爾克孜族分布地區;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及阿富汗之吉爾吉斯地區,西元1960 年之前,前蘇聯僅發現《瑪納斯》中之三部,但中國大陸則搜集到八部,共二十多萬行,篇幅相當浩大。

就目前而言,《瑪納斯》共有八部,瑪納斯既是第一部之主角,又是整個史詩之總稱,其餘七部亦均以各部之主角命名,整部史詩描述八代英雄為統一團結吉爾吉斯民族,增進幸福生活而奮鬪不懈之英勇事跡。《瑪納斯》與藏族之《格薩爾》及蒙古族之《江格爾》合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在吉爾吉斯族中,稱演唱《瑪納斯》者為「瑪納斯齊」(齊或作奇),演唱時運用二十多種曲調,除首部名《瑪納斯》外(也為整部史詩之總名稱),以下依序為《賽麥台依》、《賽依台克》、《凱耐尼木》、《賽依特》、《阿斯勒巴恰與別克巴依》、《索木碧萊克》及《奇克合依》。史詩各部叙事結構均極完整,亦均可獨立成篇、獨立演唱,但各部間之人物、情節又有緊密之聯繫,合而構成一部完整之史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居素甫‧瑪瑪依8歲時開始學唱《瑪納斯》。1961年,新疆文 聯等單位派出的工作組阿現這一“國寶”後,從此開始日復一日的演唱,9個月後,居素甫唱完《瑪納斯》史詩的前5部。 這個消息一驚傳出,立即震驚國際史詩學界。在此之前,别的國家只能演唱前3部,中國没有史詩的結論由此不攻自破。

84歲那年,居素甫‧瑪瑪依老人吟唱《瑪納斯》 達23萬行,約240萬字,成為唯一一位能演唱8部《瑪納斯》 史詩的傳奇般的大瑪納斯奇,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活着的《瑪納斯》大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不論年紀吟唱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的統稱《瑪納斯奇》

據1996 年尚在世之著名「瑪納斯齊」居素甫‧瑪瑪依之開篇唱詞便可看出何以《瑪納斯》能燴炙人口歷久不衰,唱詞漢譯為:

奔流的河水,有多少已經枯乾;

綠色的河灘,有多少已經變成戈壁灘;

多少人迹罕到的荒野,又變成了湖泊水灘;

平坦的大地沖成了深澗,高聳的山崖變低塌陷。

從那時候起啊!大地經歷了多少變遷;

戈壁上留下了石頭,石灘又變成了林海;

綠的原野變成了河灘,山澗的岩石已經轉移。

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啊!

唯有祖先留下的史詩,仍在一代一代地流傳。

開篇唱詞道盡滄海桑田變化莫測,且堅信唯有祖先留下之史詩,代代相傳,永不更易直到永遠,濃濃之民族血脉相承意味,怎不令人動容。

第一部《瑪納斯》,叙述第一代英雄瑪納斯自誕生至逝世之一生事跡,內容極為豐富,甚至向上追溯瑪納斯誕生前,此一民族已受到瓦剌(喀爾瑪克)統治者之迫害,若此說可信,則《瑪納斯》之形成不會早於十三世紀(因元朝滅亡之前,尚無瓦剌或喀爾瑪克之名),瑪納斯少年時期便外出接受各種磨練,瑪納斯集合四十勇士,統一六十個分散之部落,建立以瑪納斯為首之內七汗及外七汗之部落聯盟,

在史詩中瑪納斯說:

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土地,

這正是我日夜思念的大事。

為了子孫萬代的神聖事業,

我願在戰場上度過自己的一生。

瑪納斯認為人民與土地,乃一切之根本,也為渠日夜思念之事,為延續民族生命,不惜畢生轉戰沙場;瑪納斯痛恨侵略者,卑視屈服於征服者瓦剌貴族,縱是自己之父親,也將之視為懦夫,瑪納斯稱:

他們不是英雄而是奴隸,

他們對我們的闘爭全不在意,

他們更不理解人民的含義。

他們只有一個企圖,

那就是廝殺和對付自己的兄弟,

分裂吉爾吉斯人民大地。

瑪納斯對土地之熱愛,與行國始祖匈奴帝國創建者冒頓(讀若墨毒)單于頗為相似,凡不能保國衛土,皆視之為懦夫,因此瑪納斯全力捍衛吉爾吉斯人之生活空間,史詩叙述瑪納斯領導各族共同抗擊喀爾瑪克貴族闊托略克之一次戰役時,作如下描述:

趕來參戰的這些人,

一共是二十人。

三個是塔吉克人,

他們離開了自己的人民,

才來到我們這裏,

四個是吉爾吉斯人,

剩下的都是卡拉卡爾帕克和土庫曼人。

有很少的是伊斯潘人,

他們來到這裏。……

這些好樣的英雄們,

聽瑪納斯

要去喀爾瑪克人那裏奪回權力,

他們便拋下了自己受難的人民,

他們的父母哭得多麼厲害啊!

他們都挑選了駿馬,

手裏舉起了戰旗,

為了報仇雪恥,

他們都來到瑪納斯這裏。

從上的史詩片段,可以看出瑪納斯聯合若干周邊民族,共同向暴虐之統治者抗爭,以爭取吉爾吉斯人的自由與生存空間。當然史詩中不全然皆為戰爭,也有令人贊歎、引人欽羨之愛情故事。且說當瑪納斯第三次出征率軍向別克巴克奮途中,當時另一在布哈拉之部族其首領為鐵木兒汗,共有子女三人,長子為卡拉汗,次女為卡妮凱,三子為夏鐵木爾汗,其中以卡拉汗最具聲望,於是該部族人就稱美麗賢慧、端壯大方之卡妮凱為卡拉汗之公主,當瑪納斯行軍途經該部落時,正是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卡妮凱公主正領四十位宮女在湖邊遊玩,俊俏如天使,偉岸如雄獅之瑪納斯,一見卡妮凱公主便驚為天人,且為其多情之風采所吸引,於是便勒住馬韁,將右腿搭在馬頸上,嘴上叼著棗木水烟袋(從此項描述中可知史詩完成之年代,不會早於元代),仔細端詳美艷動人之卡妮凱公主,一時腦海中波濤汹湧,人世間竟有如此仙女,若能與之結為夫妻,畢生大願始能得遂,當時在場之四十位宮女均未發現此一景象,唯有卡妮凱公主見到馬背上壯若雄獅之勇士,何其英俊、何其灑脫,在平靜之心湖中,激起無盡之漣漪,此僅剎那間之事,瑪納斯所率眾勇士擂起戰鼓便揚鞭而去,然而在湖畔卻留下兩人無限之相思意。
瑪納斯始終奔馳沙場,直至其第五次塔什干之戰勝利後,腦海中浮現昔日湖畔倩影,遂徵得乃父加克普之同意,派族中最善交涉之勇士阿吉拜前往求親,阿吉拜雖是糾糾勇士,然而風流倜儻、口才便給,見到卡拉汗後,舉止得體,如珍珠似之言詞令人贊賞,史詩記下阿吉拜代瑪納斯前來求親之言詞:

我的汗啊,你身邊有一只俊美的小鴨,

我的汗啊,我們那裏有一只勇猛的鷂鷹。

讓你的小鴨飛走吧,

我們的鷂鷹把她擒!

         X X X X

我的汗啊,你身邊有一只潔白的天鵝,

我的汗啊,我們那裏有一只勇猛的雄鷹。

讓你的小天鵝飛走吧,

我們的雄鷹去搜尋!

從此段史詩中,不難看出古代吉爾吉斯族婚俗中保留有追逐之美,阿吉拜雖舌燦生花妙語如珠,但仍未能打動卡拉汗之心,卡拉汗提出幾乎無法付出之聘禮,其中包括一棵金樹、一棵銀樹、一個盛滿油之湖、一個裝滿奶汁之泊;此等難能達到之條件,可吉拜既未嫌多,也未應允,仍彬彬有禮告辭,即將騎馬回歸時,但卡妮凱加以挽留,阿吉拜隨機應變稱:「本應請教芳名,奈何未帶禮物」,卡妮凱則將一方手帕交阿吉拜,請渠轉交瑪納斯,並轉達對瑪納斯之愛意,一副純真之情表露無遺,既不忸怩,也不魯莾,更天真可喜。

瑪納斯得到定情手帕之後,自是喜不自禁,但為準備聘禮,瑪納斯每日率領眾勇士上山圍臘,以野味換成茶葉、布匹及各種日用品之後喬裝成商人,將物品帶往卡妮凱之村莊,擺開貨攤,立刻吸引許多姑娘及婦人,唯獨不見卡妮凱,瑪納斯出於思念心切,在某個深夜,竟潛入卡妮凱之毡房,但為不知情之卡妮凱持短劍刺傷,瑪納斯急忙逃離毡房,事後,瑪納斯不檢討自己之魯莽冒失,反而責怪卡妮凱,從此對卡妮凱採取冷淡態度,以為報復,如是經過六年,但卡妮凱對瑪納斯仍是一往情深,等待瑪納斯之迎娶。瑪納斯在眾勇士之催促下,勉強派一名既粗拙復魯莽之人為使,此人如以吉爾吉斯之話形容,粗魯至如叫他去取他人帽子,他可能將對方腦袋一併取來。此人到布哈拉後,對卡拉汗不停訓斥,卡拉汗懼怕瑪納斯之武力,唯恐如不允婚,布哈拉將被夷為平地,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將公主、陪嫁牲畜及二十名青年男女,將卡妮凱公主送往瑪納斯處完成結婚手續。

婚後,瑪納斯仍未改其惱怒之心,更聽信另兩位美女之讒言,曾兩度遺棄卡妮凱,但卡妮凱秉持對愛情之執著,並不介意,憑藉其聰明幹練之辦事能力、洞察世事,為人處事落落大方,更以無比之毅力與耐力,從不以甜言蜜語博取瑪納斯之歡心,而是全心全意為瑪納斯家族及吉爾吉斯人民効力,不僅贏得吉爾吉斯人民之愛戴,也贏得瑪納斯之愛意,在瑪納斯心中占有無可取代之地位,除了在戰場上廝殺外,瑪納斯任一時刻,均無法離開卡妮凱,正所謂公主與王子從此過幸福快樂之日子。但其後瑪納斯由於大意在第七次出征時身亡,國家復陷入混亂。
史詩《瑪納斯》在語言方面,具有濃烈之民族特色,常以聳高山峯,深邃寬廣之湖泊、急流滾滾之大河,以至狂風、蒼鷹、猛虎、獅子、豹子等以比喻英雄人物,充分顯現草原森林色彩,讀來彷佛置身莽莽大草原上,令人熱血沸騰,在首部《瑪納斯》中,瑪納斯常以「阿依庫勒」形容之,在吉爾吉斯及維吾爾語中,「阿依」其意為月,「庫勒」意為湖泊,「阿依庫勒」亦即形容瑪納斯之智慧有如月亮般皎潔明亮、如湖泊般深沉難測,「阿依庫勒」片段如下:

英雄阿依庫勒瑪納斯,

前面看去像一隻白虎,

後面看去像一隻巨龍,

頂上看去像一隻蒼鷹,

他若發怒哼一下,

賽過四十隻獅子的吼鳴。

復如另一首形容瑪納斯之詩句:

他有餓狼般的膽量,

他有雄獅般的性格,

他有巨龍般的容顏,

他有不平凡的相貌,

他會成為一個獅子般的英雄啊!

類似直述白描正是北方草游牧民族之特色,農業民族之纖柔婉約,若論雄壯,實差一籌。縱僅史詩第一部,也絕非短短三、兩萬字所能詳為解說,本文限於篇幅,對於首部僅略作介紹如上。

至於其餘七部也酌為說明如次:

第二部《賽麥台依》,此部主角為賽麥台依,此人為瑪納斯與卡妮凱所生之子,也為瑪納斯之獨生子,瑪納斯死時,賽麥台依尚在襁褓之中,遵父遺言,由生母卡妮凱帶往布哈拉外祖父家避難,藏匿於城堡之中,十二歲時開始重振父業,經過奮鬪,終於將夙敵空吾爾殺死,為父報仇,但不幸內部出現叛陡,殺傷賽麥台依,賽麥台依雖被仙人以隱身術救走,但吉爾吉斯重為喀爾瑪克人所控制。此部分史詩即叙述此事件之過程。

第三部《賽依台克》,此人為賽麥台依之遺復子,曾隨母親阿依曲萊陷入敵人之魔爪,端賴阿依萊之巧為周旋,悉心守護,始能倖免一死,及長至十四歲時,賽依台克手刃霸占其母之克亞孜,號召吉爾吉斯人民奮起收復故鄉塔什干,並殺死叛徒坎巧勞,為其父報仇雪恨。

第四部《凱耐尼木》,凱耐尼木為史詩《瑪納斯》第四代主角,此人一生豐功偉業頗多,不僅平息外在各部之聯合攻擊,更消敉內部諸多隱患,如殺死相傳已高齡八百餘歲之異教徒居仁多,救出被困在魔鬼湖之祖父賽麥台依等人。凱耐尼木神奇強悍,為整部史詩中唯一長壽善終之英雄,此部分史詩除贊頌民族戰爭外,也彰顯內部貧富不均之社會問題,應有極高之可讀性,如由游吟詩人演唱,可能更為生動。

第五部《賽依特》,此部分篇幅較短,主要為吟唱第五代賽依特斬除七頭惡魔之神話故事,此類神話故事或許受到阿拉伯之影響,賽依特僅得年二十二歲。

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此二人為兄弟,兄長阿斯勒巴恰中彈旱殤,乃弟別克巴恰繼續與喀爾瑪克作戰,未待兒子出世便死於疆場,瑪納斯家族代代單傳,此代雖有兄弟兩人,但均其壽不永,就此一點,也可見此部史詩充滿悲情,讀來不禁令人一掬同情之淚。

第七部《索木碧萊克》,此人為別克巴恰之遺復子,為屢挫敵人之名將,惜其僅活二十四歲。

第八部《奇格台依》,此人為索木碧萊克之遺復子,索木碧萊克死五月之後始出生,僅二十一歲即逝世,在其有限之一生中,主要在與喀爾瑪克作戰。

一部史詩《瑪納斯》充滿悲歡離合,且篇幅多達二十餘萬行,自形成至完成歷時數百年,搜集工作自是困難萬分,此項搜集工作大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由前蘇聯最早著手,並獲致若干成就,至於中國,則在中共建政後十年,約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與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有關人員,紀錄「瑪納斯齋」居素甫、瑪瑪依演唱之五部《瑪納斯》及多種《瑪納斯》異文,並將《瑪納斯》第一部譯成漢文,1964 年,由大陸民間文藝研究會、新疆文聯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三者組成《瑪納斯》工作組,再度對《瑪納斯》進行普查,搜集及紀錄工作,而居素甫、瑪瑪依亦補唱第六部,在多人協助下,工作人員將六部《瑪納斯》全部譯成漢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列賓 1881年 俄羅斯特列恰柯夫美術館藏

《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是列賓(俄語: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烏克蘭語:Ілля Юхимович Рєпін,184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從1878年開始醞釀,在1891年公開展出,構思達13年之久的傑作。這幅畫可說是列賓集人物性格刻畫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種學派,一種19世紀俄國寫實主義繪畫最光輝的學派--重視典型人物的個性特徵。列賓以很大的熱情來塑造哥薩克扎波羅熱人的不同類型,注意他們每個細節,搜集他們特有的民族服裝、道具,選擇每個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徵,並用俄國學院派所講究的構圖方法去處理這個多人物的戲劇性場面。這幅油畫給俄國近代油畫史增添了光輝。

畫家為此畫作了很久的準備。他去了解關於扎波羅熱人的歷史資料,親自遊遍了扎波羅熱,畫了大量習作。習作中不僅有肖像,還有衣服、日常用具、武器等速寫和素描。扎波羅熱是16至18世紀時期俄國哥薩克在烏克蘭的自治組織。它由武裝的移民所組成,其中主要是從地主那裡逃亡至扎波羅熱來的農奴。畫上所敘述的事情是講17世紀時,土耳其皇帝要這批哥薩克人脫離俄國而歸附於他。這封信惹惱了這些農奴出身的勇武強悍的哥薩克人,他們雖然流落此地,卻深深熱愛自己的祖國,從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畫上就描寫這些性格豪邁的扎波羅熱人在領袖賽爾柯(中間坐著抽煙斗的人)的授意下,正給土耳其蘇丹寫回信的情景。回信的措詞相當尖刻,既表達了俄國哥薩克扎波羅熱人的愛國主義,也嘲笑了對方的收買用心。畫家以集體擬信這個場面,來展現各個人物的不同姿態、形狀、性格和表情。它是一幅人物眾多,特徵鮮明又饒有繪畫趣味的扎波羅熱人物譜。

這些形象散發著整個扎波羅熱人的勇敢與無畏。他們的眼睛裡閃耀著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強的光輝。這是一首俄羅斯民眾的頌歌,是列賓創作盛期末尾階段最優秀的油畫作品之一。

──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四世的去信

身為蘇丹;穆罕默德的子孫;日月的兄弟;上帝的親孫和代言人;馬其頓,巴比倫,耶路撒冷,上下埃及等王國的統治者;帝中之帝;萬王之王;從未失敗的超凡騎士;耶穌基督神墓的堅定守護者;真主親選的篤信者;穆民們的希望和舒適;基督徒們的偉大守護者──我命令你們,扎波羅熱的哥薩克,自願向我投降並不再反抗和以攻擊來侵擾我了。

──哥薩克們很毒蛇的回信……

你,土耳其的惡魔,和他媽魔鬼的兄弟朋友,路西法他本人的下手。你算哪個惡鬼門子的騎士,用光都殺不死一 隻刺蝟?這坨魔鬼的粑粑,你家養狗吃食,你就不吃,你個婊子生育的玩意,給基督徒們好處;我們不怕你的軍隊,大海和這陸地作證我們戰你娘親﹗

你個巴比倫打雜的,馬其頓修車的,耶路撒冷耍馬尿的,亞歷山德拉操山羊的,上下埃及的豬倌,亞美尼亞的懶虫,波朵利亞的竊賊,韃靼地的孌童,卡瑪亞尼特的劊子手;你就是陰間陽界的傻X,真主面前的白痴,惡蛇的孫兒,老子雞巴裡的一個抽抽。你這公豬的鼻涕,母馬的屁股,屠宰場生養的雜種狗,沒受過洗的腦門子; 幹你媽去吧﹗

那麼我們扎波羅熱人告訴你這賤種,你別以為能養育些個信基督的種豬。現下我們做個了斷,我們就不知道時日也沒有個曆法;因為那銀月高掛天上,時年就在書中,這裡的日頭和那裡的日頭還是一個天﹗就為了這個你舔我們的屁股去吧﹗

Koshovyi Otaman Ivan Sirko, 攜全體扎波羅熱大軍發來賀電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油畫《韃靼舞》:左側的克里米亞韃靼騎兵和右側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騎兵在戰鬥。這種情景在18世紀之前常有。

中國歷史上的韃靼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韃靼人(或塔塔兒人)的歷史

韃靼之名,始於唐代。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有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人們認為他們是柔然餘部。

韃靼人的興起早於蒙古人。韃靼人在遼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統治後,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人,成為蒙古民族的主要來源之一。古代的九姓韃靼部(塔塔爾部)是一個多民族的部落集團,裡面既有說突厥語的部族,也有說蒙古語的部族。說突厥語的韃靼部西遷路線有兩條,一個是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是葉尼塞河流域。遷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結合原來這里說突厥語的欽察人、伏爾加保加利亞人形成今天喀山韃靼人,而留居葉尼塞河的韃靼部人則和當地阿爾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亞-葉尼塞韃靼。被成吉思汗征服後遷往俄羅斯的韃靼部人,他們遷徙的時間大約是中國南宋末期。廣義韃靼包括室韋、林木中百姓與汪古部。

韃靼 (蒙古)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後被明朝擊敗退回漠北維持北元政權,1402年北元坤帖木兒繼位後也被部將鬼力赤殺死,北元去國號滅亡,改稱韃靼。鬼力赤死後,這一詞不再被蒙古人使用,但明庭因不願承認前朝流亡政權的存在而繼續使用這一名稱。

統稱與貶稱

  韃靼是古代漢族人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從此詞發展出來的貶義詞有:韃虜(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和韃子(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清末特指清朝的滿族統治者)。

歐洲、西伯利亞的韃靼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俄羅斯和部份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國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草原游牧民族。12世紀的維吾爾大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認為韃靼人說一種突厥語方言。

「韃靼」這個名字是拜占庭人開始使用,用來指代黑海到鹹海一帶廣袤草原的各種游牧半游牧的突厥人,這些突厥人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幾乎都帶有土著烏戈爾部落白色人種血統,韃靼這個名字來源於蒙古草原的九姓韃靼,但是九姓韃靼也不完全是蒙古語部族,其中還有一些原屬於鐵勒的突厥語部族。成吉思汗征服韃靼部後,說突厥語的韃靼部民就西遷了,留下來融入蒙古族的基本上是說蒙古語的部民。現在俄羅斯所有的塔塔爾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韃靼部民的血統,即便沒有韃靼部血統,但是有些血統是共有的,比如欽察、烏戈爾,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爾族名的原因。

歐洲人所說的「韃靼人」分廣義和狹義兩個稱謂,廣義指俄國境內使用突厥語各族(亞塞拜然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亞、伏爾加河流域突厥語各族)的統稱。而「韃靼」一詞起源於7世紀到9世紀時在貝加爾湖東南地區游牧的蒙古部落,13世紀由於蒙古人西遷,歐洲人便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統稱為韃靼人。狹義韃靼指韃靼族,該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一開始只有克里米亞的突厥人自稱韃靼,後來堅決放棄。其他地區的韃靼人十九世紀才自稱韃靼。其實各韃靼也不是一會事,各個「韃靼」的名稱也是俄羅斯人起的,因為他們只知道用「韃靼」 來描述突厥、蒙古人。西伯利亞韃靼、喀山韃靼、克里米亞韃靼。因為有些韃靼人像白色人種,有些像黃色人種,對喀山韃靼來說的汪古部落影響較為大。全世界有57支不同韃靼人,但也是同一民族。20世紀末全世界有1000萬韃靼人。在中亞五國與亞塞拜然人口也多於三萬。

3世紀到4世紀中國南北朝時,由於匈奴及其他一些游牧部落向西遷徙進入東歐,許多突厥部落先後移居烏拉爾山脈和伏爾加河流域,接受了當地使用烏拉爾語系民族的許多文化因素互相融合。5世紀到7世紀,由於突厥汗國向外擴張,大批突厥部落湧向西伯利亞、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的森林、草原地帶。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在西起多瑙河下游,東至中亞地區建立強大的金帳汗國。13世紀到15世紀,西遷的蒙古人以及大多數被併入金帳汗國的突厥部落,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結合,形成韃靼民族。血緣上講,其中蒙古人的成分很少,主要是當地的突厥民族(保加爾人、欽察人),其文化,包括姓氏,則受蒙古影響明顯。15世紀到16世紀,金帳汗國的分裂為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數國。

同時也形成了韃靼人的各個地方分支:喀山韃靼人、阿斯特拉罕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烏拉爾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楚利姆韃靼人、梁贊州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米爾沙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白俄羅斯韃靼人、波蘭韃靼人、托博爾斯克韃靼人、沃洛格達韃靼人、雅羅斯拉夫韃靼人、NORQAT韃靼人、彼爾姆韃靼人等。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人人數最多(特別是喀山韃靼人.1910四十萬在烏法,十萬在薩馬拉與辛比爾斯克),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現在的韃靼人是伏爾加保加利亞、欽察人與不多蒙古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蒙古沒有任何認同,宣傳泛突厥主義,韃靼只是承襲蒙古人的名稱。有些人叫伏爾加韃靼為新保加爾人。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也有韃靼人。

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人還包括圖拉韃靼人、秋明韃靼人、葉尼塞河韃靼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韃靼人(包括伏爾加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米沙爾韃靼人4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人和Kundrovsk韃靼人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7個很小的韃靼人部落,它們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呼。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德意志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

今天韃靼人主要分布於中亞、阿富汗、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波蘭、白俄羅斯)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芬蘭與波羅的海國家的韃靼人屬mishar米沙爾支。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