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作品就是一扇窗、一道門:看近年臺灣水彩發展有感

陳東元

《文章刊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月刊─歷史文物2011年五月號》

《文章再次刊載於水彩藝術資訊2011年‧12第十一期》

《文章三次刊載於藝術家雜誌2014年一月‧464期》

前言

一幅作品不只是看表面的技巧或形、色,還可以體會到更深沉的蘊含,那就不是用看可以做到,而是要用“讀”的,就像去讀一本好書,可以從其中得到啟示,每個字都有妙處,每一句話都可以回味,每一段落都可以深思,看完整本書還可以數天浸潤其中無法忘懷。一幅好的作品,如果慢慢去“讀”,每一筆觸,每一色塊都可以感覺創作者的苦心醞釀,“讀”完整張圖更可以體會創作者的心思,更可以與創作者心神相會,這就是“讀圖”的妙處。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指的是未進入這行業,不知道其中奧妙訣竅,只能在旁喧鬧起鬨,只有進入狀況,才能鞭辟入裡,深入體會箇中精隨,享受其中“楣角”妙處。

每一幅作品就是一扇窗,每一張畫就是一道門,這一扇窗這一道門就是能夠開啟與藝術創作者一起欣賞的心靈,就是能夠與藝術創作者共同溝通的智慧,如果越能夠掏空自己越能登堂入室,越能夠虛懷若谷越能一窺堂奧,畫面赤裸裸呈現藝術創作者努力的成果,藝術創作者花多少心思、耗多少精神都能一覽無餘無所遁形,一點一滴都無法隱瞞。

能體會「虛」,才能夠領略繪畫之美

透過作品這一扇窗這一道門,讓後世能夠倘佯在無限寬廣「虛」的世界,可以讓人優游其內感受無窮的韻味,這“虛”讓人千萬年之後還可以如波濤般讚美討論。

畫面裡適度的“虛”可以使欣賞者有思考的餘暇,可以讓視覺稍事休息,可以讓心胸更寬廣,可以讓氣迴盪徊繞,可以讓心更隨意。欣賞圖畫的“實”,如果能再品嚼畫面外的“虛”,更可以體會一般欣賞者無法體會的微妙感覺,知道藝術家曾掙扎過、曾努力過、曾哭泣過、曾矛盾過、曾喜悅過、曾猶豫過……。虛”雖然看不到,卻無所不在,可以感受得到,就像人有美醜、高矮、胖瘦的“實相”,這並不重要,人的品德、智慧、學識、處世態度才最重要,這些都是“虛”,人能相互交心,便是“虛”發揮作用。同樣地,人能讓人感覺不朽,絕不是“實相”,而是“虛”。“實”是有限的,“虛”是無窮盡的,真、善、美的“虛”卻可以流芳百世,萬古稱頌。“虛”比“實”有更深入、更奧妙、更寬廣、更美妙的世界。

不只用眼看人,更要以心看人;不只用眼看世界,更要以心看世界

多如過江之鯽的藝術家,經過潮起潮落的蹂躪,經過暴風雷雨的無情摧殘,能夠留下來的藝術品,都是對社會、對人類蘊含著無限,對後世、對後代有啟示、有貢獻的“虛”。一般膚淺的欣賞者只能在作品的門前窗前徘徊,讚嘆裝飾表面的技巧,稍有藝術造詣的會去碰觸門窗研究色彩,只有深入藝術修養的會步入創作者門窗裡的內在世界仔細揣摩構圖,而藝術涵養精深的不只是注重構圖、色彩、技巧,每幅作品的繪製過程及所蘊含的內涵更是瞞不過他們。 每幅作品都有跡可循,藝術家的生長背景、個性、生活習慣、工作態度、工作時的氣候、工作時的情感……,都是脈絡分明,都是可以看透的。    

 曾經有一回在檢討學生作品時,突然心血來潮,拿著一幅班上非常用功的水彩作品。 

“這幅作品是在早上開始八點開始畫,當時天候昏暗還下著小雨。”學生點點頭。

“差不多在九點半時稍事休息,還打開冰箱吃了些食物。”學生有點驚訝,點點頭。

“畫到十二點左右,吃午餐,休息至一點半開始繼續繪圖,當時天候晴朗。”學生有點不自在,點點頭。班上學生開始鼓譟起鬨,“老師,你是不是在他的家裡裝針孔攝影機。”

“畫到三點左右,朋友來訪,停留約一小時左右。”學生用手掩住嘴巴,現出不可思議的臉色。

“在四點多,天色變暗,只好急就章畫完背景部分”學生詫異,拿回作品。全班學生鴉雀無聲。

這位學生按時繳交作品,而且畫得很好,得了高分。

奇怪不,怎麼會知道這位學生當時作畫的情形。其實很容易判斷:水彩在天候昏暗濕度高時不易乾,顏色會滲入紙裡;天候晴朗濕度低時容易乾,顏色只會沉澱在紙面。體力好時,筆觸有力;體力差時,筆觸無力。作品上留有殘痕,知道曾經進食。畫圖情境無法連貫,猜想受到外來因素影響。急著要按時交作品,只好趕快畫完再說 。往日的努力就是日後經驗的累積,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到作品呈現的面貌便知道創作者當時的情況。

作品裡有更值得探索的內涵

現今臺灣繪畫藝術普遍充斥著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的作品,過度依賴照片的結果讓視界與創作企圖、創作心境越來越窄,懶於深入探究藝術的真正內涵,不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內容,所有創作意念隨拍攝的照片動搖,拿著照片依畫冊裡的技法步驟依樣畫葫蘆,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樣,不須動腦筋思考,演變的結果只剩技法可看而已,尤其年輕後進更不敢嘗試其他創作的途徑與方法,視界想法僅侷限在市面上販售的水彩技法,甚至使用顏色的種類與方法都一模一樣,很多水彩畫家的作品作風非常類似完全看不出個人風格,這是目前臺灣水彩最大的瓶頸。

臺灣目前寫生比賽也走火入魔演變成畫照片比賽,當主辦單位公佈辦法、時間、地點後,有許多學校或畫室便將其當做作業,要求學生至寫生地點拍照,選擇其中一張,日復一日地勤加練習務必熟練,比賽當日雖然現場提供畫紙或蓋戳印,但領完畫紙後便躲入冷氣房或速食店,邊畫圖邊吹冷氣喝飲料,照著原先拍照的相片駕輕就熟迅速揮灑。還有更過分的做法,領完畫紙直接搭計程車回家或畫室,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再迅速上彩。上述情況能算寫生嗎?不免讓人懷疑甚至覺得很過分。等到成績公佈,那些遵照辦法,飽受風吹、雨淋、日曬,蚊蟲叮螫現場寫生的乖學生往往成績不理想,那些偷機取巧躲入冷氣房或速食店的反而都是前幾名,如此寫生態度演變的結果就成了“畫照片比賽”。

有些寫實畫家甚至已經退化到沒有構圖能力,只能稱得上是“加工相片的匠人”。“加工相片的匠人”只要拿著傻瓜相機或數位相機隨處拍攝便可以繪製作品,不需精研素描、色彩學、透視學、藝術史、藝術概論、美學、造形原理、哲學、解剖學、構圖學……,反正依影像照片一模一樣即可成畫。有時不免感嘆,為何許多受過四年美術教育甚至研究所的竟然淪落到只會拿單張照片繪圖?

如果一位藝術家只知道拿著單張照片繪圖,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完全一模一樣,完全看不到藝術家的風格,完全看不到藝術家的藝術涵養,完全沒有構圖觀念畫面結構骨架鬆散,完全看不到藝術家努力的過程痕跡,完全看不到藝術家要表現的內容,完全看不到藝術內在孕育的感情世界,只看到表面的技巧,只博得虛假的讚美,只求賣個好價錢,那與往昔“畫電影看板的巧匠”有何區別,所以只能稱為“加工相片的匠人”。更刻薄地說,以技巧而論“加工相片的匠人”遠比“畫電影看板的巧匠”差,“畫電影看板的巧匠”只需一根直木棍便可以將小張劇照依比例放大至2至3層樓的巨幅電影看板,輪廓畫得絲毫不差,“加工相片的匠人”則需借助幻燈機或投影機才會畫輪廓。

這些寫實畫家以喜歡描繪小角落或局部取景的居多。這些寫實畫家根本不敢碰觸人物,一則人物畫跟人自身的感受最直接最熟悉,因此最容易挑出毛病,一則人的肌膚雖然要畫出明暗、顏色,還要畫出看不到的筋骨、血管、肌肉……,尤其要畫出人的精神、靈魂、內涵更是難上加難,這些難題無法解決無法克服,這些寫實畫家只好一昧逃避不敢面對。這些加工相片的匠人一昧只追求“形似”,根本無法領會何為“神似”,“神似”才是寫實的最高境界,講究的是神韻,不顯山,不露水,“神似”是介乎似與非似之間,絕不是只是像而已,它是表達創作者的情境、心境、意境。

其實相片可以使用,但要有正確的觀念,要會用,千萬不能被動讓相片束縛。畫家首先必須對描繪的對象做深入瞭解,畫家需要累積豐富的生活體驗及創作經驗,更要有深厚紮實的繪畫基本素養。畫家必須先有創作意念或感動,然後使用照相機去蒐集資料,繪製時先在心裡有腹稿將多數照片組合,運用鉛筆或電腦作草圖加以構思,之後畫家依據自身的藝術修為涵養將色彩、明暗、肌理……作統一變化,最後以藝術家自己擅長獨特的技巧畫法加以整理完成作品。

西洋從浪漫主義開始,經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至新寫實主義,人物、動物姿態都很自然生動,不像是在畫室裡刻意擺出的僵硬姿勢或標本擺設的樣子,這與攝影照相機發明運用的時間契合。在種種資料裡都可以看到許多畫家參考的相片。人類善用工具創作本就是本能,刻意壓抑排斥反而是落伍呆板守舊。

照相機只是代替素描去捕捉那肉眼無法觀察的瞬間動態或速寫無法達到的速度,是屬於記錄的功能。

臺灣水彩黃金時期所以興盛,使用照相機是因素之一,但這時期的藝術家因為競爭關係無不在基礎的素描痛下功夫,可說是臺灣美術界自我要求最嚴苛的一段時期,此時觀察力也被自我訓練得最為敏銳,因此許多作品常被誤認為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以致於造成目前繪畫藝術的病態惡習。日後的藝評家或美術史家在撰文探討臺灣水彩黃金時期這段美術史時如果藝術家沒有留下任何佐證資料,很容易被歸類為病態惡習的一群,因此筆者正在鼓勵目前活躍在藝術界的水彩黃金時期同儕楊恩生、洪東標……,應該將創作時的發想手稿、繪製過程以及參考圖像公諸於世,除可以給予晚輩創作參考外,更免得以後留下惡名。  

照相機只是代替素描去捕捉那肉眼無法觀察的瞬間動態或速寫無法達到的速度,是屬於記錄的功能。

造境是情境、心境、意境的凝聚

“塑造獨特的風格”是藝術家的難題,“造境”更是藝術家艱深的修養。造境”指的是畫面境界的營造,是藝術家情境、心境、意境凝聚後產生的。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理事長洪東標是箇中高手,舉一例《東永燈塔》,他稱東永燈塔是『臺灣最漂亮的燈塔』。它座落在馬祖東引一個很高的岩岸上,因是國防重地沒有機會從海面上看它,只好從自己拍的照片去設想,如果能從海上畫它,加上一些東引海岸的岩石,再把它理想化,可以畫出什麼樣的畫?於是開始大膽嘗試。初步的鉛筆稿上,畫面有一個大大的Z字結構,這個形狀從這山頭、步道,走近到燈塔,然後跟著這個岩石的稜線,這樣下來,就形成一個Z字型,中間的大三角形正好穩定這個畫面,然後加上一艘船。

洪東標自述:為什麼要畫寧靜的夜?是因為有所感觸。希望藉由作品中所傳達一種寧靜的氛圍,能夠營造出一股動人的力量。覺得享受孤獨,可以沉澱心中的一些喧囂、一些雜念,能夠在寧靜的氛圍中去仔細的去思考《人》。常常獨自的思考,要怎麼創作?怎麼繼續走下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沉澱自己的時候,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

洪東標這幅《東永燈塔》,所有景象全部自己想像,並且將白晝轉變為暗夜,將平行光源的陽光變成單一光源的燈光,更讓人感到煞有其事可以身歷其境,這種畫面呈現非得有30餘年以上的功力與努力,並且對自然景象景物仔細觀察累積的心得,旁人根本無法達到甚至於無法去模仿。 《按此文字可以瀏覽繪製理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5  靜謐  116.5X91cm

又如筆者所繪的水彩作品-《2009 觀濤─馬祖東引一線天》,則運用電腦Photoshop CS4裡的檔案/Photomerge程式將4張圖片影像合成草圖,然後以重疊法完成作品。說明如下:《按此文字可以瀏覽繪製理念》 

一、草圖製作-

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表現手法,如果繪畫創作淪入相片的附庸,不能將之視為創作的過程,當作一種記錄工具,倒不如乾脆用攝影去表達理念。

我一向喜歡寫實畫風,但一直忌諱作品陷入只求“形似”的囹圄,也避免賣弄炫耀表面技巧去唬弄欣賞者,更切忌使用單張影像作畫,以致讓作品掉落明暗、構圖、色彩與照片完全一樣的庸俗桎梏。

一、參考照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四

二、運用電腦影像合成製作草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草圖步驟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草圖步驟二

1、(參考影像一)是馬祖東引一線天的實際景象,一點兒都無法看出高聳峭壁的氣勢。

2、以Photoshop CS4裡的檔案/Photomerge程式將(參考影像二)(參考影像三)(參考 影像四)先合成為(製作草圖步驟一)。

3、再將(參考影像一)的上半部貼至(製作草圖步驟一)上邊,將(參考影像一)的下半部貼至(製作草圖步驟一)下邊。

4、(製作草圖步驟二)便是經過電腦Photoshop CS4多次影像合成的最後草圖,感覺比實際景象(參考 影像一)顯然更陡峭更雄偉。

二、繪製過程-

1、東引的花崗石造就了當地特殊的景觀,紙張選用Arches公司出產的版畫專用紙BFK Rives。BFK Rives只要藍色系與赭色系相混,礦物性的顏料會產生顏料沉澱分離的效果,其中Ultramarine Blue最顯著,Prussian Blue次之,Cerulean Blue最差。

2、以重疊法完成。

3、重疊法是將顏色一層一層慢慢畫,第一層乾了才能畫第二層,第二層乾了才能畫第三層,絕對不能超過四層,不然就會髒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09 觀濤(馬祖東引一線天) 105.5*37.5cm

Watching the Waves (The Crevasse of Tung-yin Islet, Matsu)

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表現手法,如果繪畫創作淪入相片的附庸,不能將之視為創作的過程,當作一種記錄工具,倒不如乾脆用攝影去表達理念。

筆者曾數十次隻身背負笨重的攝影行囊遊歷大陸半壁江山:在峰巒巔頂迎著松風,與白雲為伴;在戈壁沙漠中,與沙暴抗衡;在高原上,與蒼鷹齊舞。在眾多攝影作品中可以單張成畫的也達數千件,但是從來不想跟“加工相片的匠人”同樣作為,作品裡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模一樣。

我一向喜歡寫實畫風,但一直忌諱作品陷入只求“形似”的囹圄,也避免賣弄炫耀表面技巧去唬弄欣賞者,更切忌使用單張影像作畫,以致讓作品掉落明暗、構圖、色彩與照片完全一樣的庸俗桎梏。

結語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這些經歷經驗可能曾經落淚過、曾經悔恨過、曾經激情過、曾經喜悅過……,就是投入太多的情感才會讓自己刻骨銘心。

一幅作品絕非一蹴可成,從萌發、構思、體驗、草圖、繪製直至作品完成,可能需數10年的時間,縱然“胸有成竹”去完成作品,但醞釀的過程必須周密慎嚴,心理準備越充實越有獨創性,作品越能啟迪心靈引起共鳴,這便是“心有成竹”;待諸事俱備,便得運用己身的表現技巧配合時空的因素去實現,這是“筆有成竹”;作品繪製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波折、失意、挫折……,若能一一克服,堅持最原先的構思,戮力完成作品,終能“畫有成竹”展現出來。

作品展示時,畫面赤裸裸呈現努力成果,藝術創作者花多少心思、耗多少精神一覽無餘,無所遁形,在行家眼裡一點一滴都無法隱瞞。作品就是藝術家的生命,畫為“情”繪,圖為“心”繪,創作者如果動了真心真情,作品必定感動人心。

 

2010年9月28日為文於青藤小書


《原文全部內容》

每一幅作品就是一扇窗 就是一道門  作品裡有更值得探索的內涵

一幅作品不只是看表面的技巧或形、色,還可以體會到更深沉的蘊含,那就不是用看可以做到,而是要用“讀”的,就像去讀一本好書,可以從其中得到啟示,每個字都有妙處,每一句話都可以回味,每一段落都可以深思,看完整本書還可以數天浸潤其中無法忘懷。一幅好的作品,如果慢慢去“讀”,每一筆觸,每一色塊都可以感覺創作者的苦心醞釀,“讀”完整張圖更可以體會創作者的心思,更可以與創作者心神相會,這就是“讀圖”的妙處。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指的是未進入這行業,不知道其中奧妙訣竅,只能在旁喧鬧起鬨,只有進入狀況,才能鞭辟入裡,深入體會箇中精隨,享受其中“楣角”妙處。

每一幅作品就是一扇窗,每一張畫就是一道門,這一扇窗這一道門就是能夠開啟與藝術創作者一起欣賞的心靈,就是能夠與藝術創作者共同溝通的智慧,如果越能夠掏空自己越能登堂入室,越能夠虛懷若谷越能一窺堂奧,畫面赤裸裸呈現藝術創作者努力的成果,藝術創作者花多少心思、耗多少精神都能一覽無餘無所遁形,一點一滴都無法隱瞞。

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於2007/10/20 ~ 2008/02/24 展出《 華麗巴洛克-偉大的哈布斯堡收藏家-來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之鉅作 》 。展出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館藏之一的歐洲「哈布斯堡王朝」所蒐藏的名畫,共計展出 67 幅畫作,除林布蘭、魯本斯外,還有杜勒、范大克、提香、丁托列多等名家代表作,不少畫作也是首度在台展出。其中一幅巴爾塔薩‧丹那(Balthasar Denner,1685漢堡-1749羅斯多克)所繪“老婦人”繪於1721年 亞麻布 37 x 31.5公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字節錄自故宮巴洛克特展的網頁說明:婦人臉部像是透過鏡頭的透視被呈現出來,老化的皮膚和皺紋刻劃的相當仔細,畫家有「毛孔丹那」的封號,畫中的確有少數毛細孔清晰可見。具有斑點的毛皮為衣服注入了活力,光影的變化讓毛皮好似伸手就能觸摸得到。丹那從鹿特丹前往倫敦旅程中隨身攜帶這幅畫,很多人向他出價,最後奧地利大使受查理六世之託,以高價將它買下。此畫於1751年曾紅極一時,甚至有人將其媲美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但十八世紀末時,其光環就已逐漸消退。

何以兩幅畫後來的境遇相差竟是如此之大,達文西 的“蒙娜麗莎”是世上公認價值最高的繪畫作品,法國傾全國之力保護,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淪陷也未受到任何褻瀆破壞,反觀巴爾塔薩‧丹那的“老婦人”至今只是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館藏作品之一,並沒有受到特別重視,反倒成為西洋美術史裡人們茶餘飯後笑談的趣聞。 究其原因,不外乎巴爾塔薩‧丹那職業是畫家,整日在技巧裡打轉卻無法將學識及藝術涵養更為提昇,技法雖然非常純熟,的確可以做到少數毛細孔清晰可見,毛皮好似伸手就能觸摸得到的地步,但畢竟內涵較為匱乏,無法經得起時日洗練。而達文西簡直是無所不能的奇才, 是態度嚴謹的工作狂,影響後世深遠,現今的飛機、直昇機、潛水艇、……都是科學家依據其留下的手稿得到靈感研發出來的。若純以技巧而論, 後世畫家想超越達文西並不難,巴爾塔薩‧丹那畫“老婦人”時距達文西已經超過兩世紀,其他在西洋美術史不朽地位的畫家,如林布蘭、魯本斯、……繪畫技巧都勝過達文西,但所繪的作品價值遠遠不如“蒙娜麗莎”或“最後的晚餐”。

李奧納多‧達文西(1452~1519)是近五百年來,各個領域公認的天才。像達文西這種天才,光以畫家身份,就足以登上世界之最。【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是法國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她謎樣的微笑,更不知讓多少學者,絞盡腦汁研究,各家說法出版的書籍,據說足以砍盡一片森林。【最後的晚餐】,細膩的心理刻畫,使已經斑駁的壁畫,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藝術遺產。也因為這二幅畫,達文西與文藝復興同樣名留青史,成了全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偉大畫家。除了畫作之外,達文西留下一萬三千頁左右的筆記和素描。從手稿內容,我們曉得他解剖過人體,構想過飛行器,會製造迫擊砲,設計長達三百公尺的橋樑,在光學、機械、天文、地質學上,也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還是個音樂家,會演奏各種樂器,還會自己動手做樂器,簡直是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天才。

達文西為了繪畫的練習及對生命的好奇於一四七二年後始著手解剖學的研究,並成為首位細剖人體結構的藝術家。這些研究的成果為人體結構提供嶄新而真實的觀點,而他的研究深受比薩大學內科醫師Marcantonio della Torrel的啟發。他曾經切開一枚人的心臟,分析血液在心臟裡的脈動;也曾切開過女性的子宮、男性的陽具,試圖了解在生殖交媾中人體的構造。由於教會對於驗屍的禁制性法令,十五世紀僅有少數合法的屍體可供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然而,此世紀仍充斥著迷信色彩,學生對於驗屍的實驗尚心生恐懼,達文西卻不畏懼解剖屍體的恐懼,縫合骨頭與頭蓋骨、剝開皮膚,研究人體的神經系統與肌肉組織。直到一五一五年為止,達文西已先後解剖研究過三十具屍體,他的主要興趣在於研究器官與肌肉組織之間,心臟、肺、循環系統、呼吸器官等的運作功能,由胎兒成長至成人解剖學研究,加強了達文西對人體架構及組織的瞭解。

達文西在解剖實驗與人體組織的科學性研究,成就其生動而精確的繪圖技巧與人體表現。對達文西來說,解剖學亦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在他的手稿中,科學是一種詩,不僅是嚴密的論證,也容納了夢想與愛。

透過作品這一扇窗這一道門,讓後世能夠倘佯在無限寬廣「虛」的世界,可以讓人優游其內感受無窮的韻味,這“虛”讓人千萬年之後還可以如波濤般讚美討論。

能體會「虛」,才能夠領略繪畫之美 。

畫面裡適度的“虛”可以使欣賞者有思考的餘暇,可以讓視覺稍事休息,可以讓心胸更寬廣,可以讓氣迴盪徊繞,可以讓心更隨意,……。

欣賞圖畫的“實”,如果能再品嚼畫面外的“虛”,更可以體會一般欣賞者無法體會的微妙感覺,知道藝術家曾掙扎過、曾努力過、曾哭泣過、曾矛盾過、曾喜悅過、曾猶豫過、…………。

“虛”雖然看不到,卻無所不在,可以感受得到,就像人有美醜、高矮、胖瘦的“實相”,這並不重要,人的品德、智慧、學識、處世態度才最重要,這些都是“虛”,人能相互交心,便是“虛”發揮作用。同樣地,人能讓人感覺不朽,絕不是“實相”,而是“虛”。

“實”是有限的,“虛”是無窮盡的,真、善、美的“虛”卻可以流芳百世,萬古稱頌。

“虛”比“實”有更深入、更奧妙、更寬廣、更美妙的世界。

不只用眼看人,更要以心看人;不只用眼看世界,更要以心看世界。

多如過江之鯽的藝術家,經過潮起潮落的蹂躪,經過暴風雷雨的無情摧殘,能夠留下來的藝術品都是對社會對人類蘊含著無限對後世對後代有啟示有貢獻的“虛”。

一般膚淺的欣賞者只能在作品的門前窗前徘徊,讚嘆裝飾表面的技巧,稍有藝術造詣的會去碰觸門窗研究色彩,只有深入藝術修養的會步入創作者門窗裡的內在世界仔細揣摩構圖,而藝術涵養精深的不只是注重構圖、色彩、技巧,每幅作品的繪製過程及所蘊含的內涵更是瞞不過他們。

每幅作品都有跡可循,藝術家的生長背景、個性、生活習慣、工作態度、工作時的氣候、工作時的情感、......,都是脈絡分明,都是可以看透的。

曾經有一回在檢討學生作品時,突然心血來潮,拿著一幅班上非常用功的水彩作品。

“這幅作品是在早上開始八點開始畫,當時天候昏暗還下著小雨。”學生點點頭。

“差不多在九點半時稍事休息,還打開冰箱吃了些食物。”學生有點驚訝,點點頭。

“畫到十二點左右,吃午餐,休息至一點半開始繼續繪圖,當時天候晴朗。”學生有點不自在,點點頭。班上學生開始鼓譟起鬨,“老師,你是不是在他的家裡裝針孔攝影機。”

“畫到三點左右,朋友來訪,停留約一小時左右。”學生用手掩住嘴巴,現出不可思議的臉色。

“在四點多,天色變暗,只好急就章畫完背景部分”學生詫異,拿回作品。全班學生鴉雀無聲。

這位學生按時繳交作品, 而且畫得很好,得了高分。

奇怪不,怎麼會知道這位學生當時作畫的情形。

其實很容易判斷:

水彩在天候昏暗濕度高時不易乾, 顏色會滲入紙裡;天候晴朗濕度低時容易乾, 顏色只會沉澱在紙面。

體力好時, 筆觸有力;體力差時, 筆觸無力。

作品上留有殘痕, 知道曾經進食。

畫圖情境無法連貫, 猜想受到外來因素影響。

急著要按時交作品, 只好趕快畫完再說。

…………。

往日的努力就是日後經驗的累積,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到作品呈現的面貌便知道創作者當時的情況。

我很不喜歡參加創作研討會,因為大家所討論的根本不是創作理念,只停留在表現技法裡打轉。

更討厭去研討觀賞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的作品,這類作品只看到表象的粉飾門面,想透過作品這一扇窗這一道門去探究創作者的情境 心境 意境,出現的卻是一堵高牆,根本看不到任何創作理念,看到的只是希望博取掌聲讚美的膚淺技巧以及希冀可以賣得好價錢的媚世畫面堆砌的高牆。

現今臺灣繪畫藝術普遍充斥著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的作品,過度依賴照片的結果讓視界與創作企圖、創作心境越來越窄,懶於深入探究藝術的真正內涵,不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內容,所有創作意念隨拍攝的照片動搖,拿著照片依畫冊裡的技法步驟依樣畫葫蘆,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樣,不須動腦筋思考,演變的結果只剩技法可看而已,尤其年輕後進更不敢嘗試其他創作的途徑與方法,視界想法僅侷限在市面上販售的水彩技法,甚至使用顏色的種類與方法都一模一樣,很多水彩畫家的作品作風非常類似完全看不出個人風格,這是目前台灣水彩最大的瓶頸。

台灣目前寫生比賽也走火入魔演變成畫照片比賽,當主辦單位公佈辦法、時間、地點後,有許多學校或畫室便將其當做作業,要求學生至寫生地點拍照,選擇其中一張,日復一日地勤加練習務必熟練,比賽當日雖然現場提供畫紙或蓋戳印,但領完畫紙後便躲入冷氣房或速食店,邊畫圖邊吹冷氣喝飲料,照著原先拍照的相片駕輕就熟迅速揮灑。還有更過分的做法,領完畫紙直接搭計程車回家或畫室,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再迅速上彩。上述情況能算寫生嗎?不免讓人懷疑甚至覺得很過分。等到成績公佈,那些遵照辦法,飽受風吹、雨淋、日曬,蚊蟲叮螫現場寫生的乖學生往往成績不理想,那些偷機取巧躲入冷氣房或速食店的反而都是前幾名,如此寫生態度演變的結果就成了“畫照片比賽”。

有些寫實畫家甚至已經退化到沒有構圖能力,只能稱得上是“加工相片的匠人”。 

“加工相片的匠人”只要拿著傻瓜相機或數位相機隨處拍攝便可以繪製作品,不需精研素描、色彩學、透視學、藝術史、藝術概論、美學、造形原理、哲學、解剖學、構圖學、……,反正依影像照片一模一樣即可成畫。

有時不免感嘆,為何許多受過四年美術教育甚至研究所的竟然淪落到只會拿單張照片繪圖?
筆者被公認是台灣水彩黃金時期的啟動領頭者,至今仍被楊恩生、洪東標、黃銘祝、……一夥朋友尊崇為“台灣水彩的領頭羊”。以台灣水彩即將邁進的路途而言,如此稱呼必須具有敏銳嗅覺的能耐。個人覺得:博得虛假的讚美、賣個好價錢是短暫的興奮,但歷史是嚴苛的,現今影響力甚鉅的藝壇巨匠,以後在歷史評斷上更會被用顯微鏡放大觀察檢驗,所畫的畫所著的書都是日後的證物,不可不慎。“物極必反”一窩蜂使用單張照片繪圖,寫生比賽演變為“畫照片比賽”等現象過於氾濫,以後會有何種評斷,情況不難想像。

如果一位藝術家只知道拿著單張照片繪圖,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完全一模一樣,完全看不到藝術家的風格,完全看不到藝術家的藝術涵養,完全沒有構圖觀念畫面結構骨架鬆散,完全看不到藝術家努力的過程痕跡,完全看不到藝術家要表現的內容,完全看不到藝術內在孕育的感情世界,只看到表面的技巧,只博得虛假的讚美,只求賣個好價錢,那與往昔“畫電影看板的巧匠”有何區別,所以只能稱為“加工相片的匠人”。

更刻薄地說,以技巧而論“加工相片的匠人”遠比“畫電影看板的巧匠”差,“畫電影看板的巧匠”只需一根直木棍便可以將小張劇照依比例放大至2至3層樓的巨幅電影看板,輪廓畫得絲毫不差,“加工相片的匠人”則需借助幻燈機或投影機才會畫輪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的電影看板

這些寫實畫家以喜歡描繪小角落或局部取景的居多。這些寫實畫家根本不敢碰觸人物,一則人物畫跟人自身的感受最直接最熟悉,因此最容易挑出毛病,一則人的肌膚雖然要畫出明暗、顏色,還要畫出看不到的筋骨、血管、肌肉、……,尤其要畫出人的精神、靈魂、內涵更是難上加難,這些難題無法解決無法克服,這些寫實畫家只好一昧逃避不敢面對。

這些加工相片的匠人一昧只追求“形似”,根本無法領會何為“神似”,“神似”才是寫實的最高境界,講究的是神韻,不顯山,不露水,“神似”是介乎似與非似之間,絕不是只是像而已,它是表達創作者的情境 心境 意境。

其實相片可以使用,但要有正確的觀念,要會用,千萬不能被動讓相片束縛。畫家首先必須對描繪的對象做深入瞭解,畫家需要累積豐富的生活體驗及創作經驗,更要有深厚紮實的繪畫基本素養。

畫家必須先有創作意念或感動,然後使用照相機去蒐集資料,繪製時先在心裡有腹稿將多數照片組合,運用鉛筆或電腦作草圖加以構思,之後畫家依據自身的藝術修為涵養將色彩、明暗、肌理、……作統一變化,最後以藝術家自己擅長獨特的技巧畫法加以整理完成作品。

西洋從浪漫主義開始,經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至新寫實主義,人物、動物姿態都很自然生動,不像是在畫室裡刻意擺出的僵硬姿勢或標本擺設的樣子,這與攝影照相機發明運用的時間契合。在種種資料裡都可以看到許多畫家參考的相片。人類善用工具創作本就是本能,刻意壓抑排斥反而是落伍呆板守舊。

照相機只是代替素描去捕捉那肉眼無法觀察的瞬間動態或速寫無法達到的速度,是屬於記錄的功能。

台灣水彩黃金時期所以興盛,使用照相機是因素之一,但這時期的藝術家因為競爭關係無不在基礎的素描痛下功夫,可說是台灣美術界自我要求最嚴苛的一段時期,此時觀察力也被自我訓練得最為敏銳,因此許多作品常被誤認為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以致於造成目前繪畫藝術的病態惡習。 

日後的藝評家或美術史家在撰文探討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這段美術史時如果藝術家沒有留下任何佐證資料,很容易被歸類為病態惡習的一群,因此筆者正在鼓勵目前活躍在藝術界的水彩黃金時期同儕楊恩生、洪東標、…………,應該將創作時的發想手稿、繪製過程以及參考圖像公諸於世,除可以給予晚輩創作參考外,更免得以後留下惡名。

“塑造獨特的風格”是藝術家的難題,“造境”更是藝術家艱深的修養。“造境”指的是畫面境界的營造,是藝術家情境 心境 意境凝聚後產生的。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理事長洪東標是箇中高手,舉一例《東永燈塔》,他稱東永燈塔是『台灣最漂亮的燈塔』。它座落在馬祖東引一個很高的岩岸上,因是國防重地沒有機會從海面上看它,只好從自己拍的照片去設想,如果能從海上畫它,加上一些東引海岸的岩石,再把它理想化,可以畫出什麼樣的畫?於是開始大膽嘗試。初步的鉛筆稿上,畫面有一個大大的Z字結構,這個形狀從這山頭、步道,走近到燈塔,然後跟著這個岩石的稜線,這樣下來,就形成一個Z字型,中間的大三角形正好穩定這個畫面,然後加上一艘船。

洪東標自述:為什麼要畫寧靜的夜?是因為有所感觸。希望藉由作品中所傳達一種寧靜的氛圍,能夠營造出一股動人的力量。覺得享受孤獨,可以沉澱心中的一些喧囂、一些雜念,能夠在寧靜的氛圍中去仔細的去思考《人》。常常獨自的思考,要怎麼創作?怎麼繼續走下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沉澱自己的時候,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特別處在台灣這種喧囂不安的現況,那種被激化出浮躁的民心的時候,更需要大家能夠體驗那種孤獨跟這個寧靜的這種氛圍,看看大家能夠平心靜氣的來促進這個社會的平和,來享受這樣的台灣這個寶島生活,營造一種平和的幸福!其實,每個人都是很卑微的,希望這樣的作品能夠帶給大家一點正面的啟發,追求的理想就是《藝術的價值在提升人類生活的品質》,也只有這樣,藝術存在的價值才是崇高的,藝術家才值得尊重。

洪東標這幅《東永燈塔》,所有景象全部自己想像,並且將白晝轉變為暗夜,將平行光源的陽光變成單一光源的燈光,更讓人感到煞有其事可以身歷其境,這種畫面呈現非得有30餘年以上的功力與努力,並且對自然景象景物仔細觀察累積的心得,旁人根本無法達到甚至於無法去模仿。

《按此文字可以瀏覽繪製理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東永燈塔》參考影像之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995  靜謐  116.5X91cm

筆者所繪的水彩作品-《2009 觀濤─馬祖東引一線天》,則運用電腦Photoshop CS4裡的檔案/Photomerge程式將4張圖片影像合成草圖,然後以重疊法完成作品。說明如下:《按此文字可以瀏覽繪製理念》 

一、草圖製作-

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表現手法,如果繪畫創作淪入相片的附庸,不能將之視為創作的過程,當作一種記錄工具,倒不如乾脆用攝影去表達理念。

我一向喜歡寫實畫風,但一直忌諱作品陷入只求“形似”的囹圄,也避免賣弄炫耀表面技巧去唬弄欣賞者,更切忌使用單張影像作畫,以致讓作品掉落明暗、構圖、色彩與照片完全一樣的庸俗桎梏。

一、參考照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參考影像四

二、運用電腦影像合成製作草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草圖步驟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草圖步驟二

1、(參考影像一)是馬祖東引一線天的實際景象,一點兒都無法看出高聳峭壁的氣勢。

2、以Photoshop CS4裡的檔案/Photomerge程式將(參考影像二)(參考影像三)(參考 影像四)先合成為(製作草圖步驟一)。

3、再將(參考影像一)的上半部貼至(製作草圖步驟一)上邊,將(參考影像一)的下半部貼至(製作草圖步驟一)下邊。

4、(製作草圖步驟二)便是經過電腦Photoshop CS4多次影像合成的最後草圖,感覺比實際景象(參考 影像一)顯然更陡峭更雄偉。

二、繪製過程-

1、東引的花崗石造就了當地特殊的景觀,紙張選用Arches公司出產的版畫專用紙BFK Rives。BFK Rives只要藍色系與赭色系相混,礦物性的顏料會產生顏料沉澱分離的效果,其中Ultramarine Blue最顯著,Prussian Blue次之,Cerulean Blue最差。

2、以重疊法完成。

3、重疊法是將顏色一層一層慢慢畫,第一層乾了才能畫第二層,第二層乾了才能畫第三層,絕對不能超過四層,不然就會髒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09 觀濤(馬祖東引一線天) 105.5*37.5cm

Watching the Waves (The Crevasse of Tung-yin Islet, Matsu)

筆者所繪油畫作品《金嶺輝日─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則運用電腦Photoshop軟體將20餘張圖片影像合成20餘件草圖,最後選擇其中之一比較滿意的完成作品。《按此文字可以瀏覽繪製理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嶺輝日》參考影像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嶺輝日》參考影像之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嶺輝日》參考影像之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餘件《金嶺輝日─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電腦影像合成草圖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嶺輝日─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完成圖

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表現手法,如果繪畫創作淪入相片的附庸,不能將之視為創作的過程,當作一種記錄工具,倒不如乾脆用攝影去表達理念。

筆者曾數10次隻身背負笨重的攝影行囊遊歷大陸半壁江山:在峰巒巔頂迎著松風,與白雲為伴;在戈壁沙漠中,與沙暴抗衡;在高原上,與蒼鷹齊舞。拍攝影像多達數萬餘件,許多攝影界朋友欣賞後一直希望能開幾次“充滿繪畫風格的攝影展”與影友共享成果,但自始至終沒有這計畫想法。在眾多攝影作品中可以單張成畫的也達數千件,但是從來不想跟“加工相片的匠人”同樣做為,作品裡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模一樣。

我一向喜歡寫實畫風,但一直忌諱作品陷入只求“形似”的囹圄,也避免賣弄炫耀表面技巧去唬弄欣賞者,更切忌使用單張影像作畫,以致讓作品掉落明暗、構圖、色彩與照片完全一樣的庸俗桎梏。

攝影的美與繪畫的美皆有異曲同工之妙,曾有多位藝術同好問我:新疆拍攝的人物那麼傳神是否會去畫呢?我搖頭回答:絕不會去畫小幅的單獨人像。因為自己是庸俗的人怎麼去畫那麼脫俗沒有沾染庸俗的人,當自己動念想畫時,或許已經將這些脫俗的人庸俗化了。若畫這些脫俗的人絕對是能徹底表現該民族、民情、民俗特色的群像,並且會讓這些脫俗的人比原本的更昇華更脫俗。

繪畫應該表達的是攝影無法達到的境界,繪畫作品會很自然無意識地流露出藝術家自身的個性及藝術涵養,因此繪畫比較感性,而攝影比較理性比較機械性。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這些經歷經驗可能曾經落淚過、曾經悔恨過、曾經激情過、曾經喜悅過、…………,就是投入太多的情感才會讓自己刻骨銘心。

一幅作品絕非一蹴可成,從萌發、構思、體驗、草圖、繪製直至作品完成,可能需數10年的時間,縱然“胸有成竹”去完成作品,但醞釀的過程必須周密慎嚴,心理準備越充實越有獨創性,作品越能啟迪心靈引起共鳴,這便是“心有成竹”;待諸事俱備,便得運用己身的表現技巧配合時空的因素去實現,這是“筆有成竹”;作品繪製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波折、失意、挫折......,若能一一克服,堅持最原先的構思,戮力完成作品,終能“畫有成竹”展現出來。

作品展示時,畫面赤裸裸呈現努力成果,藝術創作者花多少心思、耗多少精神一覽無餘,無所遁形,在行家眼裡一點一滴都無法隱瞞。

作品就是藝術家的生命,畫為“情”繪,圖為“心”繪,創作者如果動了真心真情,作品必定感動人心。

 

陳東元於2010年9月28日為文於青藤小書屋

《文章刊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月刊─歷史文物2011年五月號》

《文章刊登的月刊封面》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章刊登在月刊裡的內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章再次刊載於水彩藝術資訊2011年‧12第十一期》

《文章刊登的水彩藝術資訊封面》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章刊登的水彩藝術資訊內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章三次刊載於藝術家雜誌2014年一月‧464期》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月落日出赫赫光輝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巍巍巨嶽自顯崢嶸。

冷冽寒風呼嘯明澈天空晴亮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我將展翅翱翔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巖峻巉岩聳矗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我正緊握美夢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

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