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 念-----那消失在山上的大元國民小學


閔秀謀老師

 

一位甫自師專畢業的年輕小伙子,在被派往一所陌生的山中學校任教,歷經新奇、寂靜、無奈、孤獨的煎熬,但仍能堅忍樂觀,排除苦悶,在那有如「世外桃源」的環境裡,與一小撮小朋友共同在山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位居山中,彷與外界隔絕的學校。

大元國小是一個讓人覺得陌生的學校,民國五十九年九月,我要去報到時,還真不知該怎麼啟程。原來是在大元山中,必需搭乘特定的三種交通工具----林場交通車、登山纜車和運材小火車,才能抵達學校。

首次乘坐「這樣」的纜車,覺得很新奇,內心也有些驚恐。到達第二個山頭後,換乘小火車。一路沿著山腰,蜿蜒而上,忽彎忽直,頗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情境。學校四周,環境良好,有辦公廳、招待所、合作社、食堂、派出所等,對外聯繫也頂方便,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更是不虞匱乏,宛若一處新型的小山城。可惜,近年來,因為林木砍伐工作近入尾聲,員工已大為減少,社區因之也冷清多了。

※學生清一色都是林場員工的子弟。

大元山工作站成立後,員工逐年增多,不久,舉家上山設籍的也為數不少,為解決適齡兒童的就學問題,政府乃於民國四十二年設立學校,名為寒溪國小大元分班。後因山上林業興盛,兒童人口上升,於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便獲准獨立為大元國民小學。十餘年來,教育工作者在此默默耕耘,培育英才,而學生也能認真求學,才德兼修,因此,歷屆畢業校友,後來在社會上表現傑出的,也大有人在,實在難得。

※上課採用複式教學,教師倍覺辛勞。

民國六十一年七月,本人退役返校服務時,全校學生數已不到30人,而且每學年都有,大約每班4---6人。當時學校人事有校長程遠瑞先生,教師周世明和我2人,工友1人。另有代課教師2人—李淑婉和陳素珠老師。不得已之下,只好實施複式教學,雖然覺得辛苦,但一看到學生們天真活潑,認真學習的模樣,我們內心的煩悶,也隨之ㄧ掃而空了。

入夜後,是我就覺得孤獨和寂寞的時候,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宿舍裡,四周又沒人住,顯得格外冷清,但畢竟也熬過了一年。

※移交工作繁雜,送走最後一位學生,才安心下山。

民國六十二年七月,學校已「精簡」到教師1人和工友1人,學生十幾人,大部分是住校,而我也當起舍監,日夜都要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至此,學校真的已頻臨撤校的命運,但因部分家長的遷調作業或住所安置問題尚未辦妥,九月開學後,仍有學生留校,必須予以授課,幸好程校長常返校,指導辦理移交工作,而工作站也支援1位員工前來協助教學,這才使我鬆了一口氣。
迨至十一月六日,學校才辦理移交,正式裁撤,又更名為寒溪國小大元分班。同時我也積極的趕辦學生的轉學手續,在送走最後一位學生離校後,才安心的揮別了大元山。

※暌別36年,昔日山上的生活點滴,迄今仍記得。

1 山下有個叫「溪底」的地方,我們曾到那邊「遠足」,烤肉又戲水,非常有趣。那裡是現今南澳北溪的源頭,據說也曾是泰雅原住民抵禦外侮的古戰場。

2 一天當中,我們最快樂的時刻是下午三時,可以開始活動筋骨,大聲吆喝,學生喜愛玩躲避球,有的也打羽毛球。我常與男生對打,除為了增強體能外,順便也磨練他們強悍無畏的性子,俾能適應山中的生活。

3 學生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何金發小朋友,他聰明活潑,人緣也好,所以是我得力的助手,還有當過班長,高眺又聰慧的游雪華、溫順可愛的朱文章、善解人意的陳麗鳳、木訥寡言的何金桂,在我腦中也都有樣。其他如陳鴻琪、陳麗卿、鄒桂蓮、鄒恆初、游淑娟、林玉珍、曹桂香、游雪雲、游進益、李國訂、李國英、陳丁菊、黃韻如、何元山---等等,仍稍有印象,現在大概都已成家立業了吧!在此祝福你们,希望有空多聯繫,互道平安。

民國61年五月 閔秀謀 老師與學生何金桂、游雪華參加大同鄉運動會,三人合影。山區孩子質樸憨厚,拍照時打赤腳,立正站著。《 閔秀謀 老師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