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蔭鼎(19031979

生於宜蘭羅東,受父親影響,奠定他繪畫和漢學的基礎,母親則鼓勵他作畫。進入宜蘭羅東公學校就讀,畢業後不久成為該校職員。在校時巧遇石川欽一郎,得其賞識,每個週末到臺北學畫。1923-27年間赴日,至東京美術學校短期進修。後來到臺北第一、第二高等女子學校、開南商工擔任美術教師,曾以《街頭》一作入選日本帝國美展。戰後至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擔任客座教授。他關注臺灣農村社會事務,加入美援之「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組織「豐年社」。1971年,歐洲藝術評論學會以及美國藝術評論學會將他選入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在畫作之外,他並以文學作品《宗教與藝術》、《藝術與人生》、《鼎廬小語》廣為人知。藍氏在日治時期便逐漸形成具臺灣農村特色的畫風,注重筆觸線條的運用。日治時期曾代表受邀至義大利羅馬展覽。戰後,他屢屢受邀出國,走訪美、歐,並與臺灣政界保持良好關係。藍蔭鼎可謂為臺灣本土所孕育成長的畫家,也代表臺灣水彩畫的發展歷程與變化。師承石川欽一郎。

溪邊浣衣  53.5X77cm  1968

鄉村  56X75cm  1967

鄉村風景速寫  19X28.5cm  1951

雨天  34X50cm  1956

竹林人家  56X71cm  1971

 

少女捕魚  38X28cm  1966

蘭亭  58X42cm  1962

竹林春色  36X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