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訪談紀錄

 

第 8 節:

藝心獨具的鄉間情懷 ── 陳甲上

陳甲上

 

陳甲上出生清苦臺南官田農家,在父親因工作上意外過世,家中為償還醫藥費用而變賣土地、移居自臺東。訪談中,陳甲上以開朗的表情、輕鬆的語氣述說著清苦的童年生活:「歷史就是事實…我以前家裡相當窮。我父親在我六歲時就過世了,被牛撞傷,醫療要花錢又醫不起來,要還向他人借的醫藥費,我們兄弟姊妹又多,就把兩三分地賣掉搬到臺東,我們原來臺南官田的鄉親在那裡,我大哥去找他們找了一個大地主,大概50 公頃,讓我們兄弟去管理。」陳甲上也因家境清苦而曾一度失學:「讀書也是要錢的啊!那時候小學二年級,哥哥告訴我:『甲上啊!沒辦法。』因為沒錢就讓我休學。後來,大哥二哥他們就開會,爸爸過去有交代,讓我再重回去念書。」。這些經歷反而造就了他樂天知命的性格,童年時期的陳甲上以自然為師、天地為畫布,用小樹枝、小石頭勾勒出鄉野及農村的輪廓。陳甲上回憶:「欠缺紙筆的年頭,我常用樹枝、手指在地上塗鴉。天空的雲彩啊!山色草木啊!農田房舍啊!還有耕牛與村民的活動等,眼前呈現景物,都是我的活題材,大地就是我的畫布。」因此培養出樂觀向上、不畏逆境的性情,而自小在田野間成長也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成為他未來創作的良好基礎。

1950 年考進臺東師範時的陳甲上將零用錢一點一滴存起來添購水彩,並主動臨摹日本教科書上的圖畫,啟蒙老師王育仁的循循善誘及鼓勵、更加深了陳甲上於水彩的創作堅持,陳甲上說:「那時候的美術老師,也就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影響我一輩子的王育仁
老師。他是看到我臨摹的作業說:『陳甲上!你什麼時候開始畫水彩的啊!』我說,我是自己臨摹在玩的啦!『還不錯!好好畫,將來在美術界、水彩界會有一片天喔。』」在王育仁老師的鼓勵下,陳甲上參加了「全省學生美展」(1951 年),並得到入選,也更加堅定了陳甲上想投入水彩的決心。雖然後來王育仁老師轉調臺中,陳甲上仍靠著對水彩的熱忱,努力自學,並將王育仁老師的鼓勵銘記於心:「我就記得他那句話:好好畫!努力畫!將來會有一片天地,後來就自我練習」,運用素描的特性,利用炭筆—大面積的塗抹、迅速分出空間中的明暗,再以炭精筆作細節的處理,逐漸形成其作畫風格。自臺東師範畢業後留任臺東,這段期間甚至為了藍蔭鼎的水彩畫展而從臺東到高雄、再轉車到臺北觀賞,看完展覽後又趕搭夜車回到臺東,可見其對水彩的熱忱。1964 年陳甲上開了個展,也是臺東地區第一位開個展的畫家:「40 年前,第一個在東臺灣開畫展的,1964 年我的畫展,畫展標題就是以大地同體,與社會共生」,並在當時就體認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道理,這也是他從小在農村生活中所獲得的體認,在陳甲上的素描中,也可以看到他對於農村人物的動作、型態的掌握十分精準,並能在短時間的速寫中準確地掌握住其精髓。

陳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資歷:「全國最年輕的校長」,指的是陳甲上在27 歲(1960 年)出任臺東縣大王國民小學校長一職。
擔任校長期間,因為繁重的行政工作壓縮了創作的時間,加上受到現代藝術的風潮影響而嘗試了抽象畫創作:「當校長比較忙,沒有時間畫具象的,一有感覺就畫抽象的」,他研究康丁斯基(Kandinsky, 1866-1944)、達利(Salvador Felip Jacinto Dali, 1904-
1989) 等抽象及超現實主義,其抽象水彩畫作品也入選全國水彩畫展(1964 年,以水彩畫作品《震》、《騰》獲全國水彩畫展入選),當時也因擔任校長一職限制了作畫的時間而暫時放棄了具象創作。「後來業務太多,連畫抽象的時間都沒有了」。因此,1968 年他決定辭去校長、轉任卑南國中美術教師。而陳甲上在教學中深刻體認到繪畫基礎功力的重要性,他也因此捨棄了抽象回到具象,他感嘆:「…因為現在年輕人,你要他畫水彩,沒有什麼耐心。揮灑一下、撇一撇…」、「一幅好的具象寫實作品,畫面就能打動人心,不須多做解釋,也就是『畫多話少』,而不是讓人看不懂,還需要解釋,就是抽象的『話多畫少』。」,這番話,著實可讓學習水彩的年輕一輩引以為戒。

投入美術教育的陳甲上,更加醉心於水彩創作,並全心全意推動校園美術教育。1971 年他指導卑南國中學生參加慶祝建國六十年於高雄澄清湖舉辦之全省國中寫生比賽,奪下團體組冠軍,陳甲上回憶到:「我們代表臺東縣參加比賽,外縣市的畫具都是專業的,
我們都是克難的,畫板都是自己買三夾板。沒有畫架就放在地上拿石頭墊、席地而坐…一個學校10 個代表,團體組就是10 個代表的總成績。

後來大約兩個月某一天升旗典禮就宣布,全國冠軍。這就是我另外一個榮耀。」這10 位學生中,陳品華、林耀華及莊慶芳等至今有的繼續於藝術創作,有的則是承襲了陳甲上的美育精神,服務於美術教育。陳品華在第五屆南瀛獎奪得水彩首獎時,說到:「美術改變了我的一生,感謝幽默風趣的啟蒙老師陳甲上,成為我生命的轉捩點!」

1973 年,40 歲時因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教班進修而與李焜培、劉文煒結緣,陳甲上回憶:「我記得是民國62 年,就是沒有大學畢業的專業學分,但是是現任合格的美術老師,要去師大修學分,就有這個因緣和李焜培老師結緣,還有陳銀輝、劉文煒老師。

林玉山老師教我們國畫,陳銀輝教我們素描,廖修平教我們版畫」,故陳甲上也接受到「臺灣水彩黃金時期」(1972 年到1990 年)的洗禮,陳甲上表示在國教班的期間所受的影響是:「所謂的影響是看得、想得,高度、寬度比較大,畢竟這些教授是留學回來的,他們影響我們,我個人看得、想得都比原來更高、更寬。」李焜培教授在陳甲上七十回顧選集中寫道:「踏實的畫風與充實的在地精神,不斷吸收世界新枝,和體認創作自由的可貴和意義,藝術首重內涵,創作宜勤,去蕪存菁也要成熟活躍的技巧襯托,陳甲上先生深知個中三昧,身體力行,他找出自己最愛的路,據云陳氏近年也潛心學佛,體驗生活、生命的本質,若注入創作可增值在純粹的心靈,他默默耕耘,發乎真誠,我欣賞他的性情也非常欣賞他畫中的樸實無華,甚至有些許苦潛之,他的特質令我想起法國大師米勒(J. Fmillet)的誠懇莊重與寧靜;還有美國前輩畫家,擅長海邊小鎮、燈塔,畫風靜穆、純樸的霍伯(Eelwand Hopper)」,因此陳甲上獲得「臺灣米勒」的封號。

陳甲上強調「當地實景、生活體現」,他走訪國內外各地旅遊,足跡遍布歐洲、尼泊爾、印度以及東南亞,他鼓勵從事水彩創作者走出畫室、以自然為師。1988 年赴日交流結識日本現代美術協會會長野口良兼先生,並獲贈一盒壓克力顏料,在熟習並運用自如後,將水彩技巧運用於壓克力顏料的創作,注重水分的控制及透明技法,陳甲上表示:「我在臺北展覽,鄧國清啊、舒曾祉啊,看了說,老陳啊!你畫的是壓克力彩?我不相信。其實水彩我也是畫了2、30 年啊!壓克力彩也是把它當作水彩啊!」,而近幾年的創作,陳甲上以壓克力彩為主,並提出「三度畫風」作為自己風格的論述,「三度畫風」指的是—題材的廣度、意境的深度、氣氛的濃度。

在曾經被稱為「文化沙漠」高雄,陳甲上於1990 年9 月30 日創辦高雄水彩畫會,可算是注入了一股解渴清泉,對於南部的水彩畫推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直到現在,82 歲的陳甲上仍選擇在高雄繼續教授水彩、壓克力,樂於美術教育的他,將明朝于謙的《石灰詠》,改為「千辛萬苦出鄉間,戰火逃離莫等閒、休學苦工都無怨,留得美育在人間」,可一窺陳甲上致力於美術教育的苦心。這位「臺灣米勒」,可謂是臺灣南部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南部水彩藝術之路。

陳甲上正在解說年表上的照片

陳甲上   泛   水彩紙   39×54 cm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