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訪談紀錄

 

第 6 節:

復古懷鄉的建築表述 ── 何文杞

何文杞接受《臺灣水彩歷史》文字編輯採訪中

 

何文杞1931 年生於屏東大埔,歷經了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臺、二二八事件、宣布解嚴…他的創作心情,隨著時勢變化,從晦暗抑鬱到光明愉快。

1950 年於屏東師範學校畢業,是屏東師範的第一屆畢業生。屏東師範畢業之後,何文杞志願分發至六龜任教,六龜秀麗的山水風景,讓何文杞立下每日一幅水彩畫的期許,這一段時間靠著對繪畫的熱愛自學。

1952 年,何文杞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當他走進圖書館,見到了有關藝術的書籍如入寶山:「我們那時都受的日本教育。念日文的,學校都是念日文。那個時候的師範大學是日本的高等學校。我走進圖書館,看到的都是日文書,英文書10 本、中文書2 本,還有藝術概論,怎麼看都是日文…我從印象派的書開始念,理論、思想背景,技巧,…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後期印象派的時代,研究野獸派、立體派、研究超現實派、到未來派,最後到視覺藝術,就試著朝那樣的方式去畫,1964 年前我就變成畫抽象的,我的視覺藝術很早就開始的,後來還有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的抽象表現主義。」當時臺灣幾乎沒有本地出版品的美術類書刊,這些圖書館的書籍,都是日本時代「臺北高等學校」留下來的大量東西洋美術史冊。埋首在西洋現代藝術發展中的何文杞,嘗試現代藝術的創作,並期望自己成為下一個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因爲畢卡索的現代畫讓西班牙受到世界的矚目,他也要用現代畫,讓臺灣也受到世界矚目。帶著這樣的野心,他到海外開個展,但是一位藝評家一句當頭棒喝的話讓他從現代藝術轉為畫自己的鄉土:「後來那邊的評論家還有畫家寫信來問我是不是來自福爾摩沙?就是臺灣,荷蘭、葡萄牙發現說臺灣是美麗島,聽說美麗島很美,那麼美麗的島你不畫?不畫自己的文化?我就欸!糟糕!我就很臉紅,我搞錯了,我以為會變成畢卡索…想結果不是,他們欽佩的是要畫你們自己的文化,有文化的東西他們才會…我說,天啊!我弄錯了啊!我就把那些丟掉,回來重新看我們家鄉的美好。」

師範大學藝術系就讀期間,何文杞接受過諸多名師的薰陶,最開始他是被中國畫所吸引,自己時常臨摹工筆花鳥;到了二年級後便接觸到溥心畬、林玉山、黃君璧等名師:「二年級的時候,國畫就是溥心畬,教我們山水…什麼都有,他2 個小時畫給我們看,雲霧、山水、花鳥,他講故事說笑話給我們聽;還有林玉山教我們花鳥,他是日本留學的中國畫,他寫生。他畫麻雀、樹、楓樹、鴿子,他都寫生,教我們寫生,他名師啊!溥心畬也是名師,林玉山也是啊!後來四年級的時候,山水就是黃君璧教我們,在黑板上,四個小時他示範兩個小時。

全開的,山馬筆拿起來就畫,畫完時用羊毫改善。人家學黃君璧都是學他畫帖,都不對,畫法都不對,我們是直接看他畫。」水彩則是由馬白水所指導這些名師中,影響何文杞較深刻的是廖繼春。談到廖繼春,何文杞回想起年輕時的寫生時光:「我們二年級邀請老師,到阿里山去寫生半個月和老師住在一起,所以我們和老師很親,一起住在一起、一起畫畫,每天講話,他在想什麼都告訴我們,我有廖繼春老師的色彩學,我的老師都很優秀。」何文杞也提到,除了進入師範大學所受的藝術教育,他也受到石川欽一郎、藍蔭鼎以及李澤藩的影響。

1956 年何文杞自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翌年服完兵役,返鄉輾轉任教過屏工、屏商及屏東女中,也在自家開畫室授課,教過的學生無數。1970 年後,受施翠峰之邀北上到文化學院授課,也因此與楊恩生有一段短暫的師生緣分:「我師大畢業之後,因為我水彩
很好,施翠峰他是第一屆,師大美術系第一屆的畢業生,我算第四屆。他知道我水彩畫得很好,他說何文杞你來幫忙我,我當系主任了,你來幫忙我。當時我在屏女教,後來在屏女的課三天,另外三天到北部去教,我坐12 個小時的夜車,隔天早上再坐一個小時的車到陽明山去,文化大學,那時是文化學院。楊恩生,那時我教過他,當時我教素描及水彩。」問何文杞,這樣不累嗎?他笑著表示,提攜後進是不會累的。現今在水彩畫壇活躍的許德麗、程建文,也曾是何文杞學生。

1970 年何文杞赴日,在萬國博覽會見到許多世界名作的原作,大大開啟了他的視野:「我去日本考察,剛好大阪的萬國博覽會,我第一次看到真跡,西洋美術館的真跡,入場要800 多塊錢日幣,排隊啊!看到原作我很感動,我看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畫、塞尚也是,跟書上完全不一樣,質感很好啊!大師啊!書上完全沒質感,雷諾瓦的草,好柔軟啊!那個感覺,那個時候看到林布蘭特的光影,第一次看到,17 世紀Caravaggio(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圖。17 世紀的就是巴洛克的,好像在閃亮,有照明燈聚光的效果,17 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的畫家都照這樣畫,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van Rijn,1606-1669)又提高了,把人的靈魂、靈性的感覺,從光線中透過來、人的感情,非常感動,我回來後,我又到東京去看日本的全國水彩畫展,都全開大,對開的很少,有質感、有光影,立體感、遠近感、質感都非常好。」回國後,何文杞在作畫方面又有了新的啟發;到了70 年代末,何文杞發現古厝馬背之美:「我畫古厝的時候,我看到那麼多人在畫,久了,不稀奇了,也不會畫得很好。我就看那個屋角、屋脊的地方,那個叫馬背、或是燕尾,特別漂亮。尤其是你一大早開始畫,我畫很久,我一張畫八個小時寫實的,對開畫八個小時。我畫畫是很認真的,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它會告訴我,去觀察,無師自通,它會告訴我,光影也是色彩也是。我們在畫光影的時候,發現有一天,這個光影打動我的心。」1978 年創作最早的三角形屋脊下的馬背,從而奠定他往後朝此發揮的主題,也創作出一系列最具特色的臺灣古典建築藝術。

何文杞從而立之年成立了翠光畫會,爾後,何文杞致力於創立各種形式的畫會,如:屛東縣美術協會、臺灣現代水彩畫協會、中日美術交流學會等,何文杞為故鄉屏東辦了多次展覽:「我是全臺灣的,我考慮的事情是全臺灣的,但我是要顧全南部、屏東的文化。當了畫家以外我要推動,推動學畫的風氣。」談到這些畫會,何文杞像是談到自己心愛的孩子一般,他愉悅的說:「第一屆在臺南社教館臺南辦的,然後巡迴到高雄、屏東。後來巡迴展屏東、高雄、臺南,還有嘉義也有,還有到臺中、新竹,再到臺北,我辦了10 年,所以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對我說我孩子是看你的畫展長大的。」何文杞秉持著這份愛鄉、愛土的精神,守著生養他的大地,細細看著座落在土地上、前人所遺留下的古厝,靜靜地品味著它們殘破的美,懷著對鄉土的愛,創作出無數的臺灣古典建築之美。

何文杞 窗外新生代 50P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