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訪談紀錄

 

第 2 節:

游藝界的老頑童 ── 劉其偉

與首都藝術中心館長蕭耀暢談劉老

 

劉其偉,1911 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南臺,原名福盛,1910 年改為今名,為家中獨子。劉其偉是電機工程師出身,卻擁有許多跨界的角色—畫家、作家、探險家、文化藝術、人類學家、教授、保育代言人。劉其偉畢業於日本神戶英語神學院(Kobe English
Mission School)及官立東京鐵道局教習所專門部電氣科,他精通英、日語。1937 年,任教廣州市國立中山大學電工系。1945 年赴臺擔任臺灣電力公司及臺灣金銅務局工程師、課長等職,後改任臺灣糖業公司、國防部軍事工程局和聯勤總部工程署工程師。

劉其偉畫家的身分是一直到三十八歲才開始,本屬於理性的工程師,是如何轉身變為感性的藝術家?起因是劉其偉到臺北市中山堂看了工程師香洪所開的畫展,深深受到畫作的吸引,於是他開始嘗試學習水彩畫,怎知就一頭栽入了藝術的世界;而他也與香洪成為好朋友,假日時常常一起結伴去寫生。劉其偉在電機工程所學與經歷似乎無法與水彩拉在一塊,可說他沒有任何師承,也正因為沒有正統學院派的束縛,因此塑造了他獨特的風格。劉其偉主張以寫生或速寫取代在教室內枯坐著畫石膏像,並鼓勵每一個藝術追求者,應該有勇氣多方面嘗試。如同劉其偉自己作畫的精神,他不斷求新的題材、新的境界。舒曾祉在訪談中也提到:「劉其偉教過我,他教我的是方法。只是他的教學風格並非一般美術體系老師所慣用的方式;原因是他過去曾在日本留學,主修工程;因此他的畫作中帶有工程味。後來才感受到工程太死板,才漸漸發展出屬於他的風格,具像又非具像的呈現事物。」

1965 年越戰爆發,劉其偉應聘到越南擔任工程師。工作之餘的閒暇便是到西貢附近寫生。他也曾到占婆、吉蔑(今柬埔寨)和吳哥窟等地,拍下相片做為資料輔助,再臨摹創作,完成〈中南半島一頁史詩〉一系列的作品。這時期的作品已逐漸走出寫實,步向抽。1967 年回國後,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展出〈中南半島一頁史詩〉,轟動藝壇,奠定了劉其偉在藝術領域的地位。爾後,也許是為了追求原始中的純真,劉其偉的腳步踏遍了吉茂、暹羅。婆羅洲、沙勞越還有菲律賓和亞瑪遜,這些蠻荒之地的原始與純真,也保留在劉其偉的畫作中。

劉其偉非常喜歡瑞士現代畫家保羅˙ 克利(Paul Klee, 1879-1940),他就是因為克利的啟發,想要些特殊的效果去處理畫作。
克利是自然主義者,喜歡親近自然,也許這也是同樣喜愛自然的劉其偉會被克利所吸引的原因之一。另一位影響劉其偉的畫家為奧哈拉(Eliot O'Hara, 1890-1969),對其水彩造詣深感讚佩並曾親自赴美訪視,並將其畫冊翻譯成中譯本(《水彩畫法》,雄獅圖書,臺北,1974 年)。該書成為早期少數的水彩工具書之一。除了受到前兩位西方大師的影響,劉老也曾短期向馬白水請益。

楊恩生談劉其偉:「我在輔大的第三年,系主任想透過我請劉老來教書。我打電話給劉老,他問:『是不是你們主任叫你打給我的?』我說是,劉老接著說:『我沒有答應你主任,這樣吧!你來我家我和你談。』我去了,他說:『這教書有幾個錢?我畫畫不是可以更快?但既然你是我的小友,我們在龍門每三五個月又會見面,偶爾也會一起吃燒餅油條,那這樣吧!我去,但是我有個條件:你上課用你的車子和司機來帶我,我們同一天上課。

你早上來陪我吃早餐,載我到學校,中午下課你再送我回家,所以我們的課必須排在一起。』我說這很容易,所以我們就這樣,他在輔大至少教了一個學期,我每個禮拜都要接送,總共18 個禮拜,從來沒有遲到,然後每天早上陪他吃簡單早餐,有時我們會一起吃個中餐。」這段忘年之交,楊恩生談起時,臉上的線條柔和許多,滿是對這位長者的緬懷。劉老於九〇年代《Watercolour: —History and Technique》Walter Koschatzky 所著的英文版原書贈與楊恩生。該書為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四日署名「雲程」者贈給劉老的「送給其偉教授當個紀念」,這本書1969 年出版。如今珍藏在臺師大林口校區楊恩生的畫室藏書區中,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傳承。劉老曾表示:「學習美術沒有師承可能會更好。不過自學可以不受學院那些規範所束縛,在創作上,取材既可廣泛,表現也更為自由。」劉其偉的墓誌銘中,這樣寫著:「生命實踐者,為生存而奮鬥。工程師、藝術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保育生態、熱愛生命、珍惜資源。」他憑藉著認真、純真的熱情,優游在這些跨界的身分之間,如同天真爛漫的孩童,留下一抹淘氣的微笑。

急起直追   45X50Ccm   1995   混媒

劉其偉   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