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訪談紀錄

 

第 10 節:

迴盪在故鄉與異域的浪漫主義 ── 羅清雲

羅清雲之女羅潔尹接受《臺灣水彩歷史》文字編輯採訪中

 

羅清雲1934 年生,1995 年因鼻咽癌過世。留下許多動人的畫作,本次紀錄,來自訪談羅清雲之女羅潔尹現任職於高美館研究組組長,也參考了羅小姐轉述羅清雲本人生前的手記資料。

羅清雲生於臺南學甲的純樸鄉間,十分著迷對於鄉土具親和力的色彩,他的畫作中經常呈現與家鄉環境色貼近的棕灰色或橄欖綠,富有樸實、粗曠的質感,也帶有印度、尼泊爾的神秘浪漫情懷,以及一種專屬於亞熱帶的溫度與溼度。

1950 年,羅清雲考入當時的省立臺南師範學校美術科,與鄭善禧、樊相濱、林國治等人成為同學。老師秦彥斌畢業於上海正則藝專,教授西畫與美學,國畫老師則是汪文仲。當時的美術資訊相當缺乏,羅清雲提到當時所學,都是一些描畫的基本知識,較屬工匠的培養模式,美學的觀念膚淺與創作意識較薄弱,而曾接觸過的美術史料,全靠一本文原版、黑白畫面的「世界美術全集」;就這,南師時期,是羅清雲奠定藝術基礎的重要開始。

1950 年代的臺灣,創作者在繪畫材料的選擇上,與經濟能力有著極大關係。自1956 年開始,推廣櫻花牌及Pentel(龍牌)水彩用具的日本商社,為推銷產品,在臺灣大力鼓吹兒童畫比賽,贈送指導單位專門書籍、相關雜誌,協辦臺灣及日本國際兒童美術比賽,邀請國內作品參加比賽等方式,促使兒童畫的創作、指導與競獎一時蔚為風氣,顏料與畫具的推廣對當時的創作者也有絕大的影響,當時自南師畢業,任教於高雄忠孝國小的羅清雲自然而然,便將水彩當成他主要的創作媒材之一。

1953 年甫自臺南師範畢業的羅清雲,主要以國畫創作為主,水彩則多是小品。對於繪畫的熱情,督促他在1958 年考上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就讀。大學期間,他師承馬白水、廖繼春、劉文煒、溥心畬、黃君璧、林玉山、施翠峰、虞君質、王壯為等名師,奠定了更深厚的創作基礎。

當時的師範大學是臺灣唯一能深入接觸與學習藝術的地方,羅清雲與同寢室的同學侯立人、劉聰輝等人常相互評圖,討論現代畫思潮。羅清雲的手記中寫道:「這時西畫主將(學長們)為李焜培、龍思良、李元亨、姚日發、許延義等老大哥,同班有侯立仁、譚乃超。

國畫有拜師傅心畬的孫保玉,拜黃君璧為師的王國禎(住民間房),都是心目中的偶像。」、「李焜培、龍思良、許延義、姚日發都是僑生,畫得一手好水彩(英國風格),班裡的譚乃超也是(香港僑生)。僑生經濟好,資訊多,在僑居地可買到英製或法國製的水彩顏料及畫紙,羨慕極了。每天回到宿舍總要探望一下他們的門戶,看看牆上的水彩畫換了沒,尤其是新畫登場,總有許多同學圍觀。在這裡我學到許多寶貴的論調,對畫的迷思更加深刻。」羅清雲的手記中也談到了當時的上課情形:「大一術科,偏重素描(炭畫)國畫、圖案,水彩沒有正課,只利用課餘作畫。」、「國畫偏向花鳥,前有南師張書旂高徒汪文仲老師的傳授,當時雖然是老式的臨稿教學。學來技法此時用處良多,寫生起來林玉山老師連連稱讚,用筆較為流暢自如,可是山水畫就差矣。黃君璧主任和傅心畬老師指導山水,南北二家爭輝,班裡有國禎兄及孫寶玉登門拜師為入室弟子,我們羨慕。」當時的教授馬白水,則是羅清雲唯一在畢業後仍保持密切往來,感情深厚的老師。移民美國長住的馬白水,每次回臺都會到高雄羅清雲家做客,並就他的近期畫作討論與指導,而馬白水融入中國寫意水墨畫筆法的英式水彩,也深深影響了羅清雲在水彩創作上的思考與創作。

回到南部任教,與同窗侯立仁、王國禎經常相約騎機車環島寫生,相互切磋畫技;他們的足跡遍布全臺,許多與臺灣風景相關的創作都是在那時候產出的。羅清雲在手記中也提到當時的過程:「水彩寫生因擁有機車較為方便,作畫態度較積極。油畫走向主觀性
的抽象表現,水彩方便寫生,以自然探索為主,筆觸大,色彩明快。1968 住中華路段,作品數量較以往多一些,內容偏向田野;夜間為升美術系同學輔導,靜物示範也多了一些。1970 年則和王國禎參加谷關寫生隊(救國主辦),一天中連繪畫了12 幅四開作品,破了我的紀錄。(谷關→梨山)。秋季也使用機車載みっちやん到過碧雲寺(關仔嶺)寫生,以山嶺為主。1971 年,侯立仁調臺南家專服務,我們開始並肩作戰,搭立仁的愛車(Honda 機車)環島,作旅行寫生,我們從臺中東勢進中橫公路、梨山、大禹嶺、文山、天祥、太魯閣到花蓮,再跑蘇花公路看清水斷崖,繞北迴公路進野柳,到臺北再回高雄。沿途美不勝收,美極。1972 年寒假,我們又搭檔到南部(恆春半島),貓鼻頭的風景甚美,可是列案海防地區,畫來提心吊膽。」

羅清雲與侯立仁兩位好友,相互之間存在了競爭、鼓勵、督促與成長的微妙關係,在繪畫方面的創作與突破也彼此深刻地影響著。羅清雲不止一次在手記中,提到個性活潑、熱情,對新鮮事充滿好奇的侯立仁,在他創作路上的啟發:「侯立仁雖然也忙外務,然而耗在美術有關的時間顯然較多,自然,我就被洗腦了。記得大二立仁的一幅曹公圳的水彩,已逾越物象的勾畫,將形象融會在大地之上,附存在物象的色彩也變了調,已屬於作者感受之中,那幅灰藍調的畫面,勾畫了幾道赤褐的線條,凸顯了大地的律動和諧,美極了。又是一幀難忘的傑作。他放膽子,使用大筆觸,明度差極大的手法,利用中興橋頭和橋頭石獅背景,表達出那炫麗的七月陽光,光主宰了這一畫面,難得。我們同學都在摹寫,他卻在表現,而強烈地。這一波,改觀了我對以往審美的角度,探進審美的新心。

畫必須附給它靈魂。畫的生命由畫家塑造,但不能摒棄自然的血液。否則,會遠離我們感受而消失。我們開始接受強化畫面,開始愛上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畫面開了刀後,頓覺我踏出繪畫牢籠,面向自由自主的王國進行著。」。

真正在羅清雲水彩作品中,首次出現大量新技法應用的是1970 年代,版畫教育家廖修平於全臺推廣版畫時所帶來的影響。廖修平曾至羅清雲任教的高雄中學美術教室教授師生版畫技術,當時的版畫技法與呈現效果,對羅清雲來說相當驚艷,他嘗試著將版畫隨機的墨染效果與肌理,應用到他的水彩創作中,他在手記中寫道:「1976~1977年拜廖修平老師的版畫教導,給我許多新的啟示,傳統的水彩表現有如傳統的國畫,受制於觀念、技法,已經塑造出黃金定型,依賴傳統已無太大的發展空間。當時,大陸已嘗試使用國畫材料應用在西畫,寫生方式寫實自然,他們也嘗試潑墨、拓印、剪接、變形等,學自素人畫,演變成今日風行的水墨畫。

我發現拓印法的優點,可應用在水彩畫上,原本拓印法配合宣紙是天然的配合,能巧妙地發揮作用,可是硬質的西畫紙卻不然,會排斥,美感差一大截。學成版畫後,花了一年多的時光,我發現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越試越多,雖然缺點不少,妙處可不少。」羅清雲不斷地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不斷地試驗各種效果,他的個人風格就在這些嘗試之中逐漸成形。

1980 年代初期,侯立人前往印度、尼泊爾,他所帶回的畫作,深深撼動了羅清雲的心:「1983 年,參加環島寫生之際,立仁正在印度、尼泊爾考察,事後趕來高雄向我展示成果,果然不凡,他陶醉在那神秘的異域,神的化身,雕刻之美無以倫比。他們強化官能,無視禁忌,

神威的表達,令人佩服。這些異於西歐的唯美自然主義,而能更有力地表達東方的美學,我們都非常嚮往。」1984 年羅清雲迫不及待地親自造訪這些異域,追求他夢寐以求的神祕色彩,那股熱情驅使了他在1985 年到1987 年間,集中力量畫了將近200 幅以南亞、印度為主題的作品。為了要深刻表達人物情感,他特別嘗試將有著清晰、明快線條的碳精筆加入水彩畫的勾勒中,呈現較厚重而富色彩的創作,並嘗試使用油畫這樣較少使用的媒材來處理。這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也讓羅清雲的畫室中,開始飄起亞麻仁油與松節油的刺鼻氣味。

1984 年自印度之旅返臺後,正帶著豐富的靈感與創作的熱情,卻發現罹患了鼻咽癌,但他並未放棄創作,在長途療程的同時,亦源源不斷的產出作品,直到1993 年,在醫師建議下割捨了油畫(醫生懷疑是油彩的揮發性溶劑影響病情),從此他較少創作油畫,轉以水彩為主。

長期的治療讓人意氣消散,但羅清雲越來越珍惜所剩不多的日子,並開始撰寫長達四萬多字的回憶錄,並透過回憶,以碳精筆完成了許多精彩的鄉土記憶作品。他的一生,璀璨浪漫,對故鄉的情感,迴盪交織於故土與異域中,使畫面呈現單純卻又神祕的棕與灰。

羅清雲   蒼茫   39x53.5cm   1977   (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