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家生平簡介暨圖錄

 

第 2 節:

中國彩墨風格

2-2:胡笳(1910-1979)

胡笳,字笳音,出生於上海。曾就讀上海美專,並進入「白鵝繪畫研究所」向創辦人之一的潘思同學畫。1950 年後來臺定居臺北土城;1955 年開始於復興美工、文化美術系與淡江大學任教,並一度應邀至美國、香港講學;歷任中華民國化學會理事、寧波同鄉會美術委員,並曾發起創辦中國水彩畫會、具象畫會及山川畫會。他早期作畫時會刻意留下底稿素描的線條,再以平塗、縫合法快速的完成透明性極高的作品,畫面也留下有趣的空白區域。後期在臺灣的作品則構圖更加緊密,並逐步使用較多的渲染與重疊的畫法。
胡笳一生淡薄名利, 作品少見於世。他毫無做作的觀察和記錄,今日已被譽為頗具表現臺灣生活具有鄉土深刻的意涵。他的畫風嚴謹清晰明快,描繪出臺灣光復後的民間克難情形,包括複雜的城鎮與清幽的鄉間小鎮。

胡笳水彩作品極稀,頗具增值性。同時兼備海峽兩岸水彩歷史發展中必載之教材義意並被中國水彩畫界認定,在介紹中國水彩畫家發展史時,除有張眉蓀, 李永森, 潘思同外,胡笳是惟一被推崇定位代表中國及臺灣兩岸大師級人物,此即代表在談論中國水彩發展史時,胡笳具有傳承兩岸水彩歷史地位。

新公園 45.5X34.5cm 1969

 

香港 輪渡 37X28cm 1978

 

青山漁港 39.5X29.5cm 1967

 

 

 

萬綠叢中 41X33cm 1966

 

 

 

圓山動物園 55X38cm 1972


春之頌( 土城農村) 48X33cm 1965

 

龍山寺 37X26cm 1972

 

城門 20.5X24.5cm 1947

— 楊恩生 —

胡笳以中國式彩墨的風格融入西方水彩畫中。早期缺乏專業水彩紙,胡氏便作畫於素描紙上或是布紋紙、米粒紙上,其獨創的擦洗法-「胡笳點」成為他作品的典型標記。擅長描繪廟會中的群像、阡陌中繁複的野花以及池塘中的鴨群;任何繁瑣、重複的造型,他都能馭繁為簡的表現出來。臺灣初光復時期的鄉野、古厝,也如一部文化史般一一紀錄在他的畫作中。

展覽經歷

個展

2009 年「臺灣水彩經典展」,中正紀念堂,臺灣師範大學文創產學中心主辦。

1980 年「胡笳水彩畫作遺展」,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

1965 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毋忘在莒運動繪畫比賽,作品「火牛陣」獲得行政院首獎。

師承與所受影響(推崇的前輩)

陳秋華( 出生年月不詳)、潘思同(1903-1980)。

獨特風格、特殊技法

胡笳的英國傳統風格很早就受到畫壇上的重視與佳評,他的畫風影響臺灣美術教育頗深。

傳承

楊恩生

著作

《胡笳水彩畫紀念展》,土城市公所,1997 年。

《胡笳-- 畫風殷實自然的前輩水彩畫家》,幼獅文藝(Youth Literary),1988 年。

《胡笳速寫畫集》,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

《軍事教育圖解》,陸軍步兵學校出版部,193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