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雄踞中國西陲的新疆南部,習稱南疆;北依重巒疊障的天山,南盤巍峨峻拔的崑崙山系,是典型的封閉型內陸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向北微傾,東西長一千五百公里,南北最寬處約六百公里,其輪廓呈不規則的菱形,平均海拔一千公尺,盆地地貌呈明顯灰色的山麓沖積扇礫石灘,綠色的沖積平原沃野,金色的腹部沙漠,恰似一個巨形的瑪瑙斷面,年降兩量不足十公釐,是中國最乾旱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有五彩奇麗陽剛的高山原野,更有五彩的河流彩練再添奇幻。克孜勒蘇河(柯爾克孜語紅水河)、蓋孜河(柯爾克孜語灰色河)、阿克蘇河(維吾爾語白水河)、喀拉喀什河(維吾爾語墨玉河),還有在草原沼澤中蜿蜒流淌,波光淋漓狀似開屏的孔雀河,這些奔出天山,崑崙山的急流都匯集於腰部沙漠的塔里木河東流而去,編織出一條長達二千一百公里的巨大綠藤,沿河兩岸的阡陌農桑,則是勃勃生機的綠葉,世居這盆地的十三個民族在這濃蔭滴翠的巨藤下繁衍生息。

塔里木盆地自西漢以來因處於絲路要衝,匯集了古希臘、印度和華夏文化之精華,在一些山寂空遠,溪水中流的幽僻勝處,保留著燦爛的壁畫藝術和古老的洞窟丹青,不僅是中國大西北文明的博物館,而且是人類文化的搖籃。

「黃沙西海際,白草北連天」,廣闊無根橫亙於天山,崑崙山之間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流動沙漠,北部及腹部為高約二十至一百公尺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鏈,南部為高達一百多公尺的龍崗狀沙梁,或蜂窩狀沙丘地貌,東南部則為長滿紅柳的沙包,在茫茫沙海上宛如蒼翠的小島,粉紅的紅柳花與藍天、綠葉、黃沙相映耀,顯得格外艷麗。

十九世紀末斯文赫定率瑞典探險隊在塔克拉瑪干探險,絕境逢生後心有餘悸地寫道:可怕!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由於風吹沙移,河流改道,樓蘭、車師、尼雅、……,一座又一座的歷史名城皆淹沒在沙海之中。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漠不是外來天降之物,而是就地沙漠化捲揚而形成的。上新世以來盆地周邊山地急速抬升,塔里木盆地逐漸酷熱乾燥,河流萎縮,湖面乾涸,盆地腹部原有的河流,湖泊沈積物在經常的區域性大風以及眾多山間谷地與大氣流發生盆地效應而形成的山風谷風吹揚下,逐步捲揚而成沙丘群體。特別是春夏之交,暖氣流來急;令熱氣流急遽對流,形成黑風暴,沙粒騰空而起,遮天蔽日,行人所至無不望而生畏。

提到新疆,就會令人想起盆地中的沙漠及綠洲,沿著絲路分佈的綠洲都市庫車、阿克蘇、阿圖什、喀什均已遊畢,並瞭解其歷史背景,唯獨沙漠尚未涉足,展開地圖研判,決定前往和田,再依情況做最妥善的行程計劃。

和田,古稱于闐,絲路西域南道重鎮。今之和田城,在明清時即已形成。清初,改「于闐」為「和闐」。一九五九年改「和闐」為「和田」。和田位於西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

到達和田之後,才從當地朋友的言談知道,要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要有詳盡的計劃,要有雄厚的財力以雇用大批人員、駱駝、汽車隊,更要有軍方提供的陸空支援,才可以進行,若逞強冒險進入,等於是將生命任由「死亡之海」擺佈。加上暑假假期僅剩數日,只能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最南緣,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英艾日克沙漠略嘗沙漠滋味。

英艾日克沙漠在和田市郊十七公里處,在此北望沙丘起伏,漫無邊涯;東望英艾日克水庫碧波盪漾;南望是田園村舍。綠洲風光與茫茫瀚海沙原渾然映襯,裸足在鬆軟的沙梁上躑躅,駕舟在水波不興的水庫上,真是別具情趣。

和田近郊尚有瑪利克瓦特故城、約特干遺址、贊木廟遺址以及週日的大巴扎,……等值得前往。

結束和田旅程後,原本打算經民豐、且末,若羌返烏魯木齊,但路線經茫茫戈壁灘,無三輛車以上結伴,若遇沙漠風暴或車輛故障,極易發生危險事故。慎重考慮之後,車經喀什、阿克蘇、庫車返烏魯木齊。

(新疆石油公司為鑽探開發蘊藏在塔里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耗費鉅資闢建了沙漠公路,於一九九六年完成,自庫爾勒的輪南油田經塔中至民丰,約需一天即可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塔中是專為石油及石油化學工業興建的都市,有煉油廠、小型飛機場、汽車修護廠、……;建築物都是由貨櫃改裝連接,裝有空調設備,有臥室、餐廳、廚房、會議室、交誼廳、……;在該地工作的人員,都是與石油有關的專家及技術人員,該處招待所不接待突然外來的旅客,旅客或攝影朋友如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有興趣,可以向新疆石油公司申請。如獲允准,可以拍攝一望無際、茫茫數千里大沙漠的晨昏萬種變化。1997年二月冬遊南疆,即由此路徑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塔中接受招待住宿,橫亙無際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沙丘窈窕半月的曲線、沙海玲瓏天成的紋路、晨昏豔麗無比的色彩、……,再再令人回味無窮。)

數日兼程趕路,途中並未停留瀏覽,終於一路平安抵達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