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第九版  青年戰士報   鄭木金

 

鄉土情調 引人共鳴

 

有的因為生不逢時而遭遇坎坷命運,陳東元並非這般,但是偏在目前鄉野寫實一窩蜂的熱潮,推出他的寫實水彩畫展,讓人覺得他的作品「不新鮮」。

其實,他還為這類畫風與創作觀念,開了風氣之先。

民國六十三年前後,國內的水彩畫法,深受水墨式的渲染所影響,套句話說,「風行草偃」,年輕一代的畫家競相仿習,確實引起了不小的激盪,目前此種技法仍然相當吃香。

就在渲染的技法大行其道的時候,像陳東元等人,潛力於實驗,研究出類似油畫的寫實質感,畫生長於斯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構成了親切鄉情的畫面,其情其景,最來得真切,也罪容易產生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共鳴。

陳東元民國六十六年於師大美術系畢業之際,曾以一幅這類的作品榮獲第八屆全國美展水彩第一名,這麼一來,由於風格的突出,又替水彩畫的表現方式找出了一條可行的新路,而且,很快地,風行了國內水彩畫界。

畢業的第二年,即六十七年八月,龍門為他安排了畫展檔期,不料七月間,就入營服役。畫廊只得選了數件作品,放在儲藏室裡寄展()

有一回,皇冠雜誌社的平鑫濤到龍門畫廊參觀某項美展,發現陳東元所寄展的作品,心裡著實喜歡,就選購了兩件,並一再向龍門的負責人楊興生表示,將來如果在安排陳東元的畫展時,他也想贊助舉辦。

現在陳東元已服完兵役,並且在台北市松山商職任教,龍門畫廊跟皇冠雜誌社合作,再度為他舉辦畫展。

姑不論這類鄉土質感能否像兩三年前那樣具震撼力,但無可否認的,大家對它的接受程度仍然不淺,尤其,陳東元的創作新貌,與一般人的筆法做個比較的話,他的作品又要刮目相看了。

要是把他三年前的研究成功的技巧,跟新近的作品也做個比較,那麼顯而易見的,目前不但發揮得極為圓熟、靈活,也更有創作力的深度。

這位宜蘭山上來的青年畫家,畢業以來,在課堂上教學時,並不懂得「藏技」,只知道一五一十地盡其所知,把他做畫的技巧與要領傾囊相授,自然因而造就出一些幾可跟他「同一個模子」,模仿得維妙維肖的學生。

其中,就有一位曾經得過「新人獎」的學生,靠著這項「本領」畫了不少改頭換面的畫,經常供應餐廳、公司,賣畫所得以一個高中剛畢業不久的學生來說,算是令人羨慕的收入了。

然而,以藝術欣賞的眼光來衡量那位學生的畫,充其量,他的不成熟畫法,只能視為習畫的程度,實在令人有「劣幣驅逐良幣」及「魚目混珠」之嘆。

話說回來,從小在宜蘭縣大元山翠峰湖長大的陳東元,比其他小學同學更幸運的接受大學教育,現在當了中學的美術老師。

童年的生活是相當困苦的,在他的印象中,即使是現在,幾乎全省各地的林場都沒有建立最起碼的醫療設施,連工作站也沒有急救站,工人們要是在工作中遭到被木材打傷之類的不幸,只能找來廢棄的破布略作包紮,根本無濟於事。

林場裡的種種,只有給陳東元痛苦的回憶,索性帶著母親移居台北。

忠厚的陳東元就像他作品的映像,始終在水彩技法的研究領域中嘗試,諸如「蛋彩」(水彩加蛋調和),「轉印」(利用印刷的報張雜誌圖片或已畫好的畫面,塗上一層膠膜,趁未乾前轉印在另一張畫紙上。)都有獨到的心得,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不敢輕易發表。